走进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义工王永平的心灵归宿
崔瑜萍
2018年秋冬之交,我前往吕梁大山深处湫水河畔的义居寺,亲临实感吕梁祥和传统文化的公益大讲堂。
初进学校大门,我就注意到一位身着义工服的中年男子。只见他眼神清澈宁静,正在那儿不声不响、安静专注地修补手推车轮胎,不时有其他义工上来问他塔门上的钥匙在哪,厨房里备的菜多少,客房如何安置学员等等。
薛平老师告诉我们,他叫王永平,是这里的义工,从论坛第一期开始到现在第十五期,每次如期而至,任劳任怨帮这里干活。
用过学校的中午素膳,我在青砖静院与这位义工又一次碰面,不由地上前与他攀谈。我们坐在院内的长椅上,宁静的天宇下飘荡着悠扬的塔铃声,仿佛静夜中的叩门声只能衬托出夜的无比宁静,这也正是王永平当下的全部心绪。看似木讷寡言的他打开了话匣,追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轻狂年少时
王永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柳林县穆村一户殷实的家庭,父亲是省公路局的一名工程技术员,到他这一代,他是家里众多姊妹中唯一的男丁,倍受家人宠爱。小时在富足环境里长大的他,从没有过物之艰辛的概念。
“我没有资格去谈什么感受和经验,我能说的只是一次次失败的经历和教训,发生过程和体会,以及教训过后的感悟。”这是王永平陈述的开端。
年轻时的他,曾在县里一家集体企业上班,由于聪明勤快,很快掌握了多种修理技术。用他的话说,那时厂里诸多工种,没有自己拿不下的,单位每次表彰,他准拿奖。
年少总是能给人无数的精力和幼稚的冲动,轻狂又能给人无数的梦想,和激情掺杂着实际看来荒谬的自信。那时,在过剩的精力、幼稚的梦想且荒谬的自信带领下,他开始目空一切,渐渐不满足现状,追逐“财产永恒”、“名利至上”。
王永平学会组装电视后,看到这里面有极大的利润可谋,就想着倒腾电视。父母认为这事不太靠谱,劝他本本分分上班养家过日子,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钱物普遍匮乏,但得于长辈的人脉和威望,在家里不给钱的情况下,他还是想方设法向亲戚朋友们筹借,从银行货款,凑齐了四、五千块钱。后来那笔自认为满有把握的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无知狂妄,结果连本都赔了进去,弄得债台高筑。
如果就此吸取教训收手还来得及,可那时的他,完全听不进家人的劝告。常言道,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太多。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多。再后来他干脆辞掉单位的工作,自己开砖厂、做买卖,结果越陷越深,举债累累,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狼狈不堪。
人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中总是那么渺小, 在多次失败后的恐慌和沮丧中,王永平就越虚妄地认为拥有金钱、财业、房舍、任命文书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以此来自我安慰。
那时候的王永平,娶妻生子已有家室,可他对家不管不问,不认为那是自己该尽的职责。在外却被社会上花花绿绿的事所吸引,用他的话说,那时自己人生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烟不吃、酒不喝、只找情人、不赌博”。自认为不是坏人,也没做什么恶事。
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他逐渐身不由己陷入这张迷人的欲望之网。手里有了钱,开始在外聚集三朋四友胡吃海喝,周围有一大堆显山露水的朋友,挺义气的。就这样有点钱财就花天酒地,挥霍一空,比谁拥有的女人多,以此满足狂妄的虚荣心。
这般不着调,大人苦口婆心竭力阻挠,妻子和他三番五次吵架,他就赌气不回家。年轻性情激烈,不听不顾。家人没办法,父母断言只认儿媳孙子,不要儿子。
这般瞎折腾,常狂想一夜暴富,投机取巧,却常身无分文。回到家里,妻儿们不理不问,父母姐妹谁也不借给一分钱,也从不关心他是否头疼脑热。用他的话说,“狼掉崖里了,根本没人心疼。”出去社会上又成为别人议论鄙视的笑料,良心遭受道德谴责而不得安宁。
四十岁那年,他可谓走到人生的最低谷。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再也没有了依靠,子女都已经长大,要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却真正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那时老婆孩子仅有的几万元钱也被自己做生意不成打了水漂。有一段时间,有家不能回,老婆孩子嫌弃,屡屡次次,连老母亲对他也彻底心寒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这种状态常常使人迷茫,使人消沉,使人颓废。
王永平在无尽的狂念、疲倦、迷惘中,导致亲人远离、家庭不和、朋友不屑、身心受累、精神困惑,那种境遇,即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仍倍感无限孤独和恐慌。
偶得心灵救赎
王永平的人生,犹如汹涌澎湃的海面上摇摇欲坠的一叶扁舟,寻不到方向,随时有被大海吞噬的可能。他掺杂着苦涩和忏悔的语调回忆,而那段经年日久的记忆,于当下又被过滤得尤为澄澈。
后来在不得以更换行业,做保险事业时,出于职业需求,他接触了儒家礼仪文化。对保险事业来讲,传统文化礼仪是与西方现代经济学运营相结合的职业工具,是用来吸引顾客的,可对王永平而言,他却从这些文化思想中偶然寻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法门。
他一遍遍反复听这些光盘,领会其思想内涵,逐渐悟到昔日自己所造的罪孽,认识到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他从自身的经历讲述了隔代抚养的危害。父亲在他三岁时因工伤双目失眠,母亲为了照顾父亲,把他托给奶奶照顾。隔代抚养使他长大后与父母常常相抵触,除了花钱找父母,并不懂父母的不易,更不懂感恩。后来娶妻生子了,仍理直气壮地认为父母替他照管家是理所当然的事。
自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王永平认识到自己昔日所做所为的错误,干了那么多伤风败俗的缺德事,是对父母的最大不孝,对家人最深的罪孽,反身于自己则是最恶的伤害。
一朝得法,从此打开了另一扇心智之窗,终开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普世哲理中。
王永平后来从太原买了若干张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光盘,不仅自己听,还把光盘送给当时焦虑、困惑无比的李秉钱。无意中,就是几张《弟子规》,儒家文化礼仪,以及陈大慧《和谐拯救危机》的光盘,把李秉钱带出绝境,引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王永平也加入这项事业,报名参加义工。当然这是后话。王永平微笑着说:“是传统文化拯救了我们俩。”
这时大约是2012年。接下来时间,在李秉钱的带动下,他先后前去安徽、北京等地,拜见那些潜心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师们,面受大师们的教诲指引,从现场说教,从自己亲眼见证的事例中,王永平看到了自己的方向,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灵不得其解的钥匙。
2014年年末,在李秉钱引荐下,王永平参加了太原中华万宝园传统文化论坛学习。学习期间,他深受这里老师们感召,七天学业结束后,已近年关,万宝园那么大的场所,总得有个人看管,他决定留下来做一名义工,一呆就是六个月。
常期学习熏修,王永平逐步自我认识、反省、忏悔,终于从泥沼中走出,皈向于儒、释、道伟大思想的博大情怀里。
从《弟子规》、《孝经》、《道德经》、《了凡四训》、《心经》、等经典里,他首悟到“百善孝为先”的品德修行,“孝”是做人之本,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心存感恩,那你还能指望他拥有什么高贵的品格呢?孝为万德之首,在国人的观念里,任何道德缺陷都可以追溯到孝心,做好了孝就是在为家庭添福报。然后以“孝”为圆点扩展的忠、孝、悌、忍、善等五伦准则自然而成。
提及此,王永平阐述着自己的感悟。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去滋养。“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外人的一点帮助,尚且心存感恩,面对家人日复一日的支持与帮助,更应常怀感恩之心。谈到健在的老母亲,他的脸上再次呈现柔和的光,他说这也是他现在最大的惦念,老母亲现在的生活起居都是自己和妻子亲自照料,正在修整母亲的老房子,让老人舒心安度晚年。
王永平回顾以前的行径,随心所欲,不懂得美好品德的修行,招致祸不单行,罪孽深重。“万恶淫为首”,传统文化教会他克制贪婪、欲念。他讲到,那时是一事不顺,事事不顺。无度的焦虑、慌乱后,又身不由己在酒、色、财、气中寻找刺激,填补内心的空虚,求得自以为是的存在感。
这种境遇如饮鸩止渴,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钱,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自己的经历也就越来越差。于是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结果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
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面对焦虑能坚守底线,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
王永平后来如礼学佛,化解了诸多不顺。他分享自己的感触,自从学了传统文化后,内心平静多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那时起,坚决做到不再向他人挪钱借物,不再充当大尾巴狼瞎折腾了。有一次他捡到一笔钱,尽管他当时非常需要钱,但还是将它全部归还主人。
一滴水也可以映射出五彩的世界。迈过那道槛,便是此岸。王永平的变化也改变了家人和朋友们对他的看法,当主办方领导到家里找他做义工时,他倍受鼓舞。年迈的老母亲也极其欣慰,说他现在和这么多好人在一起,一定错不了。
俗话说,与好人在一起,做坏事也坏不到那里;与坏人在一起,做好事也好不到什么程度。这便是感召,做恶招来的便是恶,以前的不顺都是自己招致来的。同样,做善就会有善的磁场。在王永平的劝说下,他的妻子也学习了传统文化,从而使家庭成员化解怨恨,和气相处。
当搁置贪、嗔、怨、恨之念,放下一切,无绳索、墙栏羁绊,生命便回归轻松和宁静。现在的他,常有亲人嘘寒问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身边人们对他的看法,母亲、妻儿也逐渐认知他,鼓励支持他学习传统文化,做义工。
现在的王永平生活简单却也幸福开心。一个人有亲情关爱,心自然是柔软的。而一颗高贵柔软的心,足能够纾解自私,淡化不平。
从坚守到行动
任何事物的开始总是极其自然的:一根搭在深谷上的原木或是几块摆放在河底的石头,借助它们人们可能以从此岸到达彼岸。
这是王永平对曾经不惑人生的崭新认知。人世本来就有美好的大能量和大秩序,只是因为人们迷误,反向而行。结果,美好反倒成了此岸之外的彼岸,需要辛苦度化了。就王永平而言,他攀悟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的精神世界,得以用全新的人生观审视自己,横渡到彼岸。
王永平受传统文化的教化,并被那些躬身传播传统文化老师们的德行所感染,逐渐走出迷途,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说起做义工的经历,他说这是自愿行为,要眼里有活,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和其他义工们协力合作,主动把每期的事做好,服务好来听课的每位学员。
他给我介绍了学员的一些情况。传统文化讲座七天精进班每期都有来自各地、各行业、各年龄段的学员学习。人人都有难言的事,家家均有难念的经。学员们来这里的缘由各不相同,心情不好、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工作不顺心、孩子管不下、家庭不和睦等等。七天结束,感受各不相同,但都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方向,很多学员从此摆脱心里矛盾和精神痛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当然自己初来这里做事,也不是尽善尽美,而且年龄大了,一些习性并不好,有很多缺点,但主办的老师们那么诚恳,包容自己的不足,是周围老师的德行感召着自己,鼓舞着自己。他微笑着说,自己只是做了微不足道的事,能帮助他人,感到无比欣慰,是自己价值所在,也是自己的福报和功德。
引渡其实更是自醒、自悟的认知,对万物众生怀着悲悯的心灵光泽,定能照亮周围的生命,感召周围的一切。我想这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对平凡生命的启迪。
王永平以他自身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他精神世界脱胎换骨的改变。一盏明灯,偶然照进心灵,一生顿悟。善的念根,善的行动,就会形成善的感召,善的磁场,最终形成巨大的合力。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精髓所蕴含的智慧,既不在巨著里,也不是裹挟在侃侃而谈的讲解中,而是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用最省俭的方式找到简明的人类精神自由支点,有效作用于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祥和传统文化学习班,从王永平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说教,而更多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仁义及互爱精神,全然在人性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的团结互助中获得实践,更在它唤起人们的意识和良知,重新焕发社会舞台上的各个阶层以传统文化为养料的创造精神。
学院里,深秋煦暖的阳光高照,在这方净地,连地上爬行的微弱的小蚂蚁似乎都通达灵性,那么悠然恬静。当下提倡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理念竟与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众生平等一脉相承,机缘谙合。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有百年历史,西方文明启蒙的价值如自由、民主、公正、人权、平等、法治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新内涵。眼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建构将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启蒙价值的交接与融合,以焕发当下人们的创造精神。接通这一血脉,那将是中华民族豪迈壮行的又一新里程。
基于此思索,吕梁祥和传统文化教育在宏大的精神构建中,正站在时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