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四期:汾阳韩家桥村考察记
2021-11-11 21:59:53 397
  • 收藏
  • 管理

    汾阳韩家桥村考察记

    作者/山西冯恩启

     

        【本文摘要: 韩家桥村位于汾阳市东部边缘。距县城15公里。在明清时代,是汾阳到介休、平遥的交通要道之一。韩家桥村村名的来源,一直存在于老百姓,祖祖辈辈的传说中。因韩家桥远离周围各个县城,历史文化相对落后,再加上,对其历史传说无人考察记载。村名的来源,一直是个迷。笔者经过多方走访老者,查阅《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汾阳西堡障《韩氏家谱》,介休《冀氏族谱》等相关资料。终于,以详实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全面阐说了韩家桥村名的来源。本文为汾阳地方文化的发展,村史村志的建设,提供了第一手可贵的文史资料。也为汾阳韩家桥村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篇章。从此,韩家桥村的来源,不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了一个感人的史实。韩家桥村有历史了,始于公元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而这一历史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呢?请阅读全文。】

     

     

    【一】

     

     

        翻开厚厚史志典籍,我们会看到,现在的村庄,多是原来的堡、寨、庄、城、屯等演化而来。而以桥命名村名的几乎不见。那么,汾阳韩家桥何以用一座桥来命名村名呢?其中缘由一直存在于村人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中。韩家桥像一座古老不朽的丰碑,虽历经久远的年代,依旧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深处。

     

        从我记忆起,从爸爸记忆起,从爷爷记忆起,从爷爷的父辈记忆起,就一直听说“韩家桥村原先不叫韩家桥村,叫凤凰村,只因西堡障姓韩的女儿嫁到了介休北辛武村姓冀的一家,在汾河上修了一座桥。而将凤凰村更名为韩家桥村的。”   

     

        传说归传说,可真要考其真,确实不易。没有村史,没有镇记。《汾州府志》、《汾州县志》对此桥修建无点滴记载。   

     

     

        韩家桥村位于太原盆地西南部的中心地带。在汾阳城东偏南15公里处,东距平遥古城25公里,南距介休县城20公里,西南距孝义县城13公里,北距文水县城25公里。介休北辛武位于韩家桥东南方10公里处,汾阳西堡障位于韩家桥西北方3公里处。韩家桥村历来是西堡障村到北辛武村的最近距离必经之处。韩家桥村距离周围各个县城差不多远,处于太原盆地西南部的中心地带。

     

     

        韩家桥村,是明、清汾阳县的东大门,是连接平遥和介休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但该村因远离各县城,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好多优秀的人文历史无人整理,也无人记载。因而,村名来源,也就被淹没在历史的深处了。     

     

     

        要搞清楚韩家桥村名的由来,必须了解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汾河经韩家桥村的历史;二、汾阳西堡障村韩家在明清时的情况;三、介休冀家在明清时的情况;四、韩家女儿嫁北辛武村冀家何人和出嫁的时间;只有把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整合,才能确定韩家桥村名传说的真实性。

     

     

     

    【二】

     

     

       《汾州府志》载,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在汾阳境内,汾河与文峪河相差不到二里。到雨季时,常常出现两河并流现象。那时的汾河在今韩家桥和西堡障村西面,大约沿今文峪河道附近。

     

     

        据清乾隆版《汾州府志》记载:汾河,“明万历三十九年东徙。由文水县东南四十里齐南都,入平遥境。汾水之东岸,经(平遥)郝庄、赵坦村、安固村、乐村、羌城。汾水西岸由文水县永乐村。入汾阳境,经尹家社、狄家社、阎家社、裴家会、郭家庄、东社村、李家庄、九枝社、演武镇、辛爱村(今辛盖村)、师家庄、董家庄。其平遥县羌城之下,接入汾阳境,经韩家桥、西河堡、大王村、北小堡。出汾阳入孝义境。”

     

        由以上史料可知,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之间,汾河位于韩家桥村东、南畔。

     

        乾隆版《汾州府志》还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汾河再次向东迁徙。从此,汾河不再入汾阳境。

     

        由此断定,韩冀两家在汾河上架桥,应该在明万历年之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之前。另外,顺治、康熙版《汾阳县志》无韩家桥村名。乾隆版《汾阳县志》韩家桥村名已经出现。由汾河变迁情况和《汾阳县志》可得,韩家村名的出现应该早于清乾隆中期,晚于清康熙早期。

     

     

    【三】

     

        为了验证韩家桥村名由来传说的真实性,我于2018年8月6日走访了西堡障村。

     

        西堡障韩氏后人,九十二岁的韩衍武(韩氏十六世)先生讲:“韩氏曾有女儿,嫁到介休北辛武村冀家,因过汾河不方便,便买下当时叫凤凰村畔的汾河渡口,修了一座桥。并传言,凡是从此桥过不收费。”

     

        老人的说法,和韩家桥人传说是一致的。

     

        韩衍武先生还说,《韩氏家谱》在本门他的一个曾孙手保管着。于是,我找到了原西堡障校长程立如,让他帮忙询问打听《韩氏家谱》的具体着落处。程校长找到韩氏后人,让提供家谱。后来,程校长对我说,保管家谱者在外地工作,要等到农历7月月18日,他回汾阳才能见到家谱。

     

     

    【四】

         为了详细地了解介休北辛武冀家在明、清时的历史,我上网查详阅了有关资料。发现了介休市文促会《文化介休》季刊,转登的冀广大撰写的《介休冀家经商起源与茶叶贸易》一文。全文以详细的史料描写了冀家经商的历史和几百年的辉煌成就。

     

        文中写道:“冀家经商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经历四百年,传承十一代,是明清晋商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

     

        冀氏九世传人冀佑曾在汾阳“卜山书院”学习,学成后,在介休县作了县丞。因李梦阳案,县令王天佑(李梦阳弟子)和县丞冀佑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出狱后,冀佑辞职回到家乡北辛武。并对两儿子冀忠、冀恺说:冀氏后人,誓不为官”。

     

        于是,冀忠、冀恺遵从父命开始行商,走街串户,从小本生意做起。

     

        冀家历经数代,苦心经营,到第十五世冀之瑜时冀氏商业已具规模。当时已成闻名介休、平遥、汾阳等地的商业大户了。清嘉庆、道光时冀氏商业在第十七世冀国定(冀之瑜之孙)手发展到强盛时期,当时冀宅净存白银300万两。”

     

        我在网上看到了北辛武冀家现存琉璃牌坊。于是,激发了急切想看琉璃牌坊和结识冀广大先生的欲望,增强了实地考察北辛武冀家历史的信心。

     

        2018年8月6日,我驱车到北辛武考察。

        北辛武村冀姓占三分之一以上,村中有残存的两处晋商冀家大院和国保琉璃牌坊,村中有二华里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市。

        我观看了村中的文化墙,文化墙图文并茂,简述了冀家的经商史和“五信堂”五处大院的规模。北辛武村,位于介休市城东北15公里处,南邻108国道,北靠汾河,连外来人口达万人,是介休市最大的村庄。还参观了晋商遗迹,国宝太和岩琉璃牌坊。

        我询访了村中多位老者,得知,因明清时北辛武冀家商号遍及全国,因此冀氏族人分布华夏。村中经常有族人回村寻根问祖。村中乡友还告诉我,“现在北辛武冀氏族人在介休开设的企事业有七家,是介休市的纳税大村。

       

        还向村中访问了多位老者,询问有关汾阳韩家嫁到介休冀家及冀家曾在汾河上架桥等事,一位八十多岁姓李的老者说:“汾阳韩家女嫁到冀家没听说过,但冀家在汾河上架过一座桥。在哪儿建的不知道。”。

     

        下午四点半,我来到介休城见到了广大先生。

     

     

        冀广大先生人很好。我们交谈得很投机。我向他说明来意,他拿出《冀家家谱》和《介休冀家行商年谱》与我共同查找。

     

       《冀家家谱》上写着:“冀之瑜,字锺玉。号,琢翁。行二。配郝氏,继配韩氏。侧室孟氏...生雍正元年七月二十日,卒嘉庆十一年二月初九,葬邬城新茔。”

       《介休冀家行商年谱》载:“乾隆十四年(1749),冀之瑜继娶汾州韩氏。韩氏被清廷驰赠为二品夫人”。

         冀之瑜“继配西堡障韩氏”,《冀家族谱》记载的很清楚,西堡障女儿家北辛武冀家,传说不假。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继配韩氏”,我眼睛一亮,好像透过层层云烟尘雾,在茫茫的历史深处,看到了一片我期待已久的新天地,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心情一样兴奋与高兴。太好了,流传在韩家桥和西堡障近三百年神奇的传说面纱,被我和广大先生轻轻一翻《冀家族谱》揭开了。

     

     

     

       

     

    【五】

     

     

        2018年8月28日,我再次到西堡障村,与本村老校长程立如先生一起,找到了刚从外地回来的韩衍武先生的曾孙。他向我提供了西堡障村《韩氏家谱》。

     

       《韩氏家谱》记载:“韩氏,元以前无可考,元朝大至年间(1308一1331),系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东乡韩家佥人,干谷里八甲移居山西汾州府汾阳县,东乡恒丰里正九甲西堡障。”

     

        从残缺的《韩氏家谱》上可以看:韩氏一族在汾州府落户的时间近700年,家族发展庞大。《韩氏家谱》记载,在“普净庵”梁上标有韩氏先祖的名字,说明这个普净庵是韩家修建的。此说明韩氏有善行存世。

     

        经多方资料推断:普净庵,位于西堡障村西北,大约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38--1661),毁于光绪年间(1874--1908)。

     

        韩氏八世人,韩应甲因土地贫乏,外出晋商。帮人往口外转运粮食和茶叶等。韩应甲为人精明强悍,积累资本后,开始走上独立经商之路。


        韩应甲赚钱后,在西堡障村,大兴土木,修建了宅院,倡修寺庙道观,为村里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好事。修桥补路,接济穷困,是常有之事。可惜,时代久远,那时的建筑,被战火和水患不断毁坏殆尽,至今无存。难以考证其规模了。一切都成了传说,一切都是无法恢复的记忆。

     

        韩应甲让长子韩之尧守家。带领两儿子韩之舜、韩之汤经商,闯荡口外数年,不仅对张家口和山海关外山川风貌,草原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而且结识了好多满清贵族子弟。韩应甲看到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关外清兵日益强大,便有意接近八旗子弟,为日后着想。

     

        清朝入关后,韩家继续为大清服务,返运一些生活所需,深得大清皇室厚爱。于是,韩应甲第三子,韩之汤,在顺治十八年(1661)被破格录选入满清正白旗(皇族),享受到汉人无法享受的特权,并赐住京城。

     

     

    【六】

     

     

        通过介休冀家和西堡障韩家历史的背景资料可知,这两家均为明清晋商,可能是世交。后来,韩氏女嫁与冀之瑜,是两个豪门望族“门当户对”的最好结合,也是两家情谊的继续延伸。

     

        《韩氏家谱》载,韩氏一族,从韩斌全(一世祖)到韩衍武(今年92岁十六世)。可谓根系发达,枝叶茂盛。好多枝派记载不全。但从一两枝家谱上可看到,韩氏第八世韩应甲第三子韩之汤,在大清顺治十八年(1661)入正白旗后。到韩氏十世,韩望兴时,韩氏一族,已成汾州府远近闻名的豪门望族了。

     

        韩氏一族,或在外为官,或在州府衙门做事,或经商。人才辈出,遍布全国,享誉汾州府,名扬三晋。

     

        韩氏家族,有豪宅多所,田产十余顷,骆驼、牛马成群,佣人雇工无数。韩氏到十三世时,“韩大喜在乾隆五十八年移居永宁州(今离石)居住”。

        乾隆版《汾阳县志》载:“韩大年为膺卫千总衔。韩大年胞弟韩昌年道光庚子举人。大挑一等,签分湖北知县。”

    可见韩氏家族传承有序,久兴不衰。

     

        韩氏后人韩衍武说:“当时韩家就生有一个女儿,知书达理,贤慧仁慈,貌美如花,先祖视她为掌上明珠。”

     

        根据韩、冀家谱等相关记载:韩女为韩氏十世祖韩望兴之女,韩维基,韩维业、韩维统的妹妹。韩之汤的孙辈女,韩大年的姑祖母。韩女嫁北辛武冀之瑜的时间是乾隆十四年(1749),冀之瑜二十七岁,韩女十八岁。

     

     

    【七】

     

        汾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汾河从明万历三十九年东徙至韩家桥村东以来,河水更大,河道更深、更宽,切断了汾阳到平遥和介休的路。

     

        雨季时汾河怒涨,常常发生摆渡船被河水冲走的情况。汾河平时也是波涛汹涌,激浪滔滔,摆渡小船,总是费好大劲才能渡过去。时常有欲过河人,在岸边要等候多时。雨季水大时,摆渡船根本不能通行。

     

        相传说,有一次,韩氏带仆人从凤凰村的渡口北岸等候船工摆渡过河时,亲眼见河面上的船只载着几名乘客,被滚滚波涛打翻在水中,残状令韩氏不寒而栗,之后谈河色变。

     

        于是,韩、冀两家双方商议,决定在汾河上架一座桥,这样回娘家就方便了,也为世人做了一件修桥补路,积功德的好事。

     

        但在近百米阔的汾河上架桥,绝非易事,不但要有雄厚的资金,还必须有能工巧匠,及输通各方面的关系。

     

        韩望兴爱女如命,韩氏兄弟爱妹深切,冀家视媳似玉。韩、冀两家经过一番周密安排后,于乾隆十五年(1750)春开工,工匠们争分夺秒,昼夜奋战,终于在雨季来临前,宽阔的汾河上建起了一座百米长的大木桥。

        大木桥,铆合严密,构架严谨,铁链环环相连。滚滚涛涛的河水从大木桥下流过,大木桥像一艘漂浮在大河上的船,气势雄伟磅礴。让人惊叹,这一年为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韩家人表示:“ 凡过此桥,分文不收。”

     

        韩家在汾河上架桥后,彻底沟通了当时汾阳与介休、平遥等地的联系。凡是过河的人,为官的,走亲的,经商的,外出的,不管绕多远,都要从韩家桥过汾河。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韩家桥这个名字,被成了远近人们过汾河的代名词,人们都说:要过汾河就走韩家桥。一说韩家桥,人们都知道,一说凤凰村,人们没听说过。

        另外,凤凰村名无考。万历版《汾州府志》,顺治版、康熙版《汾州县志》无记载。我认为,韩家在汾河上架桥前,可能还无村名。有可能住着极少户摆渡人。也有可能,当时有人看到过,有像凤凰一样神奇的鸟栖息过,或有可能是人们的意中村,希望这个地方,成为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好村。韩家桥建成后,此地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居住者才多了起来。最后,才逐步形成韩家桥村的。

     

     

    【九】

     

     

        根据冀广大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乾隆版《汾州府志》、《汾阳县志》的编辑戴震,与冀家冀之瑜有深交,是好朋友。

     

        戴震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两次来汾州编写府志的。乾隆版《汾阳县志》,戴震根据当时汾州府人的说法,正式把韩家桥作为一个村名编入府志和县志,意义非同一般。

     

       介休商人冀之瑜,怎样和戴震能成为好朋友呢?介休冀广大先生提供了一份材料。《冀之瑜与戴震》一文。

     

        大意是,乾隆八年(1743)秋天。冀之瑜到江西南丰县城购物采货。在一个布行里,救了昏厥过去的店老板。这个店老板不是别人,这是戴震的父亲戴弁。之后,戴老先生对冀之瑜讲:“戴家为安徽休宁人,生子戴震。”经过交谈,冀之瑜才知道,戴震和他同龄。

     

        戴震为了感谢冀之瑜救父之恩,在乾隆十年(1745)亲自到樊城拜见冀之瑜。并将商书《客商一览醒迷》送与冀之瑜。从此,冀之瑜和戴震虽然走的不是一条路。但感情却依旧一往情深。

     

        冀之瑜娶韩嫁女,并在汾河上,修桥的事,戴震完全知道,不可能无动于衷。戴震,被借调修《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时,汾河已向东迁徙,韩家桥也失去往日作用。但韩家桥还是被他作为村名,记载进了府志和县志。永久让人们纪念韩冀两家的功德。

     

     

    【八】

     

     

        韩家桥,横跨汾河南北之桥!它成了汾河两岸方圆几十里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络绎不绝。人们陆续在大桥南北两傍建屋筑室,客舍、店铺、茶房等应运而生。乡客村友以桥为依托,开荒种地,建造家园。数年后,在汾河南、北岸,定居者逐渐多了起来。继而建街立庙,形成了两个小自然村,河南称(南)韩家桥,河北称(北)韩家桥

     

        后来,南韩家桥村曾多次遭磁窑河水淹没,村中人员逐步迁走,有的搬家到北上达村,有的移居到汾河北岸的(北)韩家桥。现在(北)韩家桥的任氏一族,就是从南韩家桥村迁移过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韩家桥村废墟仍存。八十年代起,废墟被村人当做拉土场拉走,空剩一个坑地了。

     

        韩家桥村八十三岁的李增芝先生是说:“原南韩家桥村有小观音庙,修的非常精致,坐东朝西,有南北厢房。门前有两米多高石碑两块。碑上记载着韩家桥建桥的时间,以及该村的发展历史,可惜,石碑遗失,记载内容成了传说。   

        现在,韩家桥村东北角建有一座关帝庙。2008年修缮的关帝庙碑文记载有,“韩家桥关帝庙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字句。该关帝庙大气巍然,雕梁画栋,壁画精美,属前后二进院建筑。从中我们可知,关帝庙是在韩家在汾河上建桥后的第二年修建的。
     

        乾隆三十二年(1767),汾河改道东徙。汾河上大桥逐渐荒废。韩家桥村人利用荒废的桥上木料先后建起了娘娘庙、文昌庙、观音庙等十多座庙宇及两座大戏台。

     

        村人李增芝和王兴良两位老先生回忆说,村中庙宇皆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有人在被拆毁的墙体内立柱上见有“韩”字。韩家桥村祖辈无韩氏,此“韩”字佐证了村中庙宇的建筑,大多木料源于弃废的韩家桥。

     

        韩家桥的历史(1750一2018),悠然从容地走过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了,并将走向未来!

     

        韩、冀家在汾河上修建的大桥,在漫长的历史中,如流星一闪而过。原先深广的汾河古道也被泥沙淤埋成平地。沧海变成桑田,原先的风貌也无从考证,汾河上的韩家桥留给世人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它却永远留给了人们一种美好的记忆,一种值得人们世代相传的美好价值理念:

     

        谁为社会作过有益的事,作过造福于一方水土的事,它就会被人们永远记念,永远被人们赞美,世世代代留在人们的心里梦里。

     

    现赋诗一首以抒情怀:

     

     

    昔日韩家桥不在。长空几度雁飞来?

    浓情淡墨随风去,妙笔生花落纸开。

    把酒临窗邀月饮,抒怀咏志步高臺。

    桑田沧海无穷事,渔影樵歌入梦徊。

                                 

    2018-9-10   

    注:参考资料《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冀氏族谱》、《介休冀家行商年谱》、《韩氏家谱》、《韩氏先祖事考谱》。

     

     

    作者冯恩启: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详细地址:山西省汾阳市演武镇韩家桥学校

    邮编号码:032200

    手机号码:13593406082



    上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四期: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中 下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四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