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吕梁传统文化研究》美篇版2020年第14期(半月刊)
2021-11-11 22:36:39 775
  • 收藏
  • 管理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省,市委关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吕梁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的需要,从2020年3月起,《吕梁传统文化研究》除继续出版纸质版(季刊)外,新增网络美篇版(半月一期),风格不变,以发表吕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为主,以及民间歌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欢迎大家赐稿。

    主管: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

    编委会主任:宋    毅

    编委:    王乐东  宋  毅  赵  元  高迎新

    主编:    宋    毅

    副主编:高迎新

    编辑部主任:高迎新(兼)


    吕梁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号(吕)2019—001


    写“序”琐记

    市直/梁镇川



    人与人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也没有无源无本的“谊”。凡邀我作序者,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有不同寻常的情谊。所以,在写序文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写一写与邀我作序者的关系。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写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介绍关系,不能游离于所序的著作之外,单纯地为介绍而介绍,而要尽量与所序的著作紧密联系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序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且要写得有情有谊,尽量做到动情、感人。

    许石青先生是著名的戏剧大师,在为他的传记做序时,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许石青先生长我十八岁,是我尊敬钦佩的师长。我俩虽然未在一块儿工作过,但由于相同的爱好,基于相似的脾性,缘于相处的情感,多有交往,过从甚密,经常在一块儿研讨剧本,切磋艺术,参与戏剧活动。可以说,许先生是我戏剧创作的引路人、好老师、提携者。20世纪80年代初,我的处女剧作上下集电视剧《牡丹魂》在《孝义文艺》刊登后,时任吕梁行署文化局副局长的许老慧眼识珠,见面一再热情赞许,并主动将这个剧本收在当年吕梁地区《优秀剧本选集》中。后来,这个剧本改编为电视剧《山溪之歌》,在中央电视台及二十几家省电视台热播。我与梁镇平、霍锁昌、田瑜亮合作的大型现代戏《风流父子》,许老与我们共同研讨、修改过好几次,提过不少可取的建议。1994年许石青先生七十华诞暨从艺四十周年时,我与吕梁地委宣传部其他领导,组织并参与了这一隆重的庆典活动。到1996年我任吕梁行署文化局局长时,许翁已离休多年且卧病在床了。每到过节、过年,我必代表吕梁行署文化局,登门慰问已经行动不便、双手抖动不止的许老。每到此时,老人家总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感念之情,溢于言表。1999年12月16日许老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后,我们吕梁行署文化局和他的家人共同主持操办丧事,我亲撰并书写的概括许老一生的挽联,悬挂于灵堂两侧:

    上桃峰下河东剧坛圣手抒豪情执笔尽写人间喜怒哀乐

    排新剧导旧戏艺苑师长倾心血执导精演古今曲折是非

    在哀乐低回,欷歔哀恸的追悼会上,我深情地致了悼词,为我们的老局长归天送行。

    这段文字,看似写我与许老师的关系,实则是写“戏”,写我与许老师生之间的戏剧交往,写的是许石青先生提携后辈、奖掖创作的高尚品格。所写的五、六件事,件件与戏有关,而一副挽联概括了许老又排又导又编又创的全才大师的戏剧成果。这些与序文紧密相关,是序言开篇的一个铺垫。

    冯朝元先生是一位书法家,在为他的著作《开开心》写序言时,介绍与冯老的关系,又写了几件与书法有关的事情。

    确也该给老人家写几句!冯老和我原是邻居,曾在旧县委宿舍住同一排平房,相处甚谐。我俩又是同事。当年他在政法委,我在宣传部,同在县委大楼共事多年。我俩还是文友。我举办从艺四十年暨七秩寿诞时,冯老书写条幅庆贺。西关村建牌楼时,我撰的对联特请冯老书写,书联至今悬刻于西关牌楼的东向两侧。最难得的是冯老主动赠我以亲书精裱的墨宝。有一次,我俩同坐一辆小车去参加一个会议。我一上车,已然在座的冯老递给我一卷装裱好的条幅轴。我当时道声“谢谢”,随手接过,也不以为然。拿回家一展读,傻了眼儿!只见三十厘米宽、足有四米长的巨型条幅,书写着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字珠玑,行行娟秀,章法流畅合度,装裱精美讲究,书艺美感让人爱不释手;视觉冲击力,令人心灵震撼!这哪里是一帧普通的书法条幅,分明是八六老人书艺心血的结晶啊!

    有道是,担甚的卖甚,说甚的唱甚。写什么序,就说什么事。看似闲笔,实则不闲,一笔一笔都像铆钉一样铆在机器上,一字一句都说在序文主题上。

    交口/王玉珍(剪纸)


    离石/于乃莲(剪纸)


    七律二首

    (平水韵)

    吕梁学院/赵元


    白衣天使赴江城,

    祛疫禳灾佑众生。

    明目有神传爱意,

    赤心可鉴殉国情。

    须眉胆气山河壮,

    淑女柔情日月明。

    倾力资财同抗疫,

    病瘳之日慰群英。


    杏林宿老讳南山,

    毒瘴侵袭勇闯关。

    心系苍生忧苦乐,

    身临江汉斗疾顽。

    望闻问切悬壶志,

    看走查听济世艰。

    德艺双馨皆誉绝,

    举国上下尽开颜。



    寻 梦 人

       —读高迎新《走进脊骨山》

    交口/卫彦琴


    你从长江流域走进骨脊山

    追随大禹治水的脚步

    河出孟门之上,叩首禹王石

    揭开蛟龙壁的神秘面纱

    大河无语,峡谷沧桑

    自然历史与心路交融

    沿着黄河一路寻觅,吟唱


    携卷黄土高原的朴实坚韧

    从《汾州府志》,到《水经注》

    寻找“骨脊山”的秘踪

    在吕梁山的沟壑纵横中,印证

    “两口相串”的象形

    老河,古村,寺观,山峰

    印满寻根问底的足迹


    一条生命之流的渊源

    汇聚涛涛黄河的款款深情

    攀云梦,听鬼谷子千年琴声

    登孝文,悟大孝传说泣鬼神

    穿时空隧道,聆古圣贤激昂睿智的辩论

    古刹义居寺外,叩问儒释道的博大精深

    穿越漫漫黄芦岭,遥望晋商走西口的云烟


    探访一座山,也是对自己的检阅

    走进骨脊山,一座精神的高峰

    家国情怀,挥笔春秋

    用一个历史文化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呼唤新时代的吕梁精神

    呼唤吕梁人民用爱

    触摸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旷远


    你用足迹和心血,浇灌出累累硕果

    关于离石文化品牌的思考

    试论吕梁市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吕梁寺观文化浅析及旅游开发攻略

    以及电视专题解说电影剧本《山丹花开红艳艳》……

    我们惊叹一个寻梦人的执着情怀与慨然

    迎新,是你的名字,更是你的性格

    一生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


    临县/王维平(芦苇画)


    酒牌收藏漫谈

    市直/刘述亮


    南怀瑾先生云:“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当一个人身处一番繁华,能静下心来,淡泊了名利时,自然会去寻找一种心理寄托。这种心理寄托的表现形式很多,我选择的是收藏。

    我出生在一个老革命家庭,父亲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十七级离休干部。我1979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吕梁地区教育局、吕梁地委宣传部工作。1998年至2015年十七年间,任过五年方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八年县政府副县长、四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与收藏结缘,收获的是心理的充实,心情的愉悦,文化的提升,收藏的乐趣,以及退休生活的美美享受,快乐无比。

    1979年大学毕业后,幸运地被分配到市教育局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看到大学期间妈妈精心保留一沓厚厚的家信,信封上那一枚枚小小的邮票,突然跃入了我的眼帘,不同的图案精致美观,有山有水,有人有景,看着看着,不禁就对集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干就干,在同事的启示帮助下,经过自己的一番精心努力,我的第一本集邮册诞生了,把一枚枚信销票嵌入其中,观其形,品其味,美不胜收。从此我迈出了收藏的第一步。

    一九九八年,组织安排我来方山工作,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当时,自己未携家人,独居此地,又有早起的习惯。清晨漫步于北川河畔,倾听潺潺水流之声,自然是另一种陶醉。偶尔发现河底石头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于是就捡而赏之,每日如此,积少成多,慢慢品味,觉其韵味十足。后来,有幸观摩薛光运先生的奇石展,受先生启发、教诲,藏石知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和先生一起参加省石文化艺术研讨会,受先生推荐,获山西省石文化艺术协会常务理事殊荣,自此收藏奇石兴趣更浓,把自己的办公室命名为北川石馆,经过自己精心打造,一方方北川卵石井然有序地陈列在办公室的书架上,工作空间浏览一番,心里那个美,不言而喻,不只增加了自己的兴趣,也增加着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位。

    我的奇石收藏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发现不足了。要是普通的收藏,在寻寻觅觅中图个快乐也就罢了,但要真正达到收藏家的水准,在藏界站得住,有一定影响力,就得有一定的上品。而我在工作之余的寻寻觅觅中,发现吕梁范围内的石质石种,要达到这种要求还很难。而要购买,那是投资很大的事情,一般工薪阶层是难于达到的。正在困惑之中,一只古色古香的“津酒”瓶,出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那是和同事一起考察旅游的途中,他的一位天津朋友,招待我们的酒是“津酒”,酒的优劣我不敢去评说,但那只白底黑团花式的酒瓶,对欣赏艺术美的我绝对是有吸引力的,加之自己有嗜酒的癖好,发现美酒瓶的机会就多了起来。百度略加搜索,竟然发现有一个酒瓶收藏的组织,看看藏家的藏品,大受震撼和启发。于是就有了收藏酒瓶的二十年历史与现在的成就。

    2003年五一期间,我们全家人在北京度假,当在天坛游览时,发现地摊上有《老北京》与《故宫》的系列扑克,一下子就吸引了自己的眼球,受家人的支持鼓励,我一鼓作气购置了一整套扑克牌,晚上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又在王府井又购置了一部分故宫文化扑克。从此走上了扑克牌收藏之路。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藏馆三易其地,藏品已具有一定规模,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东南西北、志同道合的藏友,他们大多是慕名前来参观访问切磋交友的,同事同仁们你来我往,不时坐在一起,品品茶,聊聊天,嘘寒问暖,互赠藏品,交流收藏心得,使我的退休以后的生活过的充实满足,真是不亦乐乎。我的收藏,藏到了雅兴、藏到了乐趣,藏到了友谊,收获了人生最美的享受,最大的幸福。我的藏馆“博雅堂艺术馆”是中扑委和山西省收藏家协会行文挂牌的,占地面积210平米,形成“艺术酒器”、“扑克牌”、“老酒”三个展柜的展馆。藏馆成为全国藏家的艺术天地,当地文人墨客、文化大咖的聚会之所,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我也成为“中国首届十大酒牌收藏家”、“中国杰出扑克收藏家”、“中国优秀扑克收藏馆”。我是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收藏家协会酒器专委会主任、山西省收藏家协会扑克牌专委会顾问、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奇石专委会副主任。中扑委李维刚主任参观我的博雅堂艺术馆后,给我题词“酒牌收藏泰斗”。

    我亲自策划了《山西现代酒器精品欣赏》、《旗袍之美》、《古镇碛口》、《北武当》四副精品扑克,策划的“枣登科”黄酒获国家专利,策划的《于成龙》酒瓶再获成功,现在,正在策划全国第一个扑克文化山庄。

    综合起来,有以下的收藏心得。

    其一:酒瓶寓意“久久平安”,家里摆放酒瓶,吉庆并有着美好的祝福。酒器收藏是历史、文化、瓷艺、酒史的集中展现。扑克收藏文化信息量大,涵盖丰富。和酒器收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二:投资较小。相对于其它门类收藏,酒瓶与扑克收藏,投资很小,有的稍加留意,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可得到。就是花钱,一般都在三五十元,就是精品也在千元之内,对工薪阶层来说,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艺术享受。

    其三:酒器与扑克品种浩如烟海,没有专题的收藏占地太多,一般家庭是难于承受的。我选择的主要专题是展示雕塑艺术美的人物、动物酒瓶收藏;展示书画艺术形式美的文化酒瓶收藏;展示瓷艺历史美的青花瓷酒瓶收藏,以及展示酒文化的酒版酒瓶收藏。我目前收藏有旗袍酒瓶愈百只,是中国旗袍酒瓶收藏第一人。在扑克收藏中突出了大文化品牌的扑克牌的收藏,如国学文化、红色文化、四大名著、书画艺术、文物旅游 等,我的“酒牌”、“虎牌”收藏已具有一定规模。

    多年收藏历史,让我深有体会。

    收藏陶冶了情操。长期在繁杂的行政领导岗位,工作的压力是不可低估的。有了自己的收藏,在工作之余,寻寻觅觅,摆摆放放,心情放松了,压力减少了,自己的艺术情操也提高了。特别是退休后,这种感觉更好,自己没有因为退休而寂寞无聊,生活更加充实了。

    收藏增长了知识。收藏需要一定的知识面,这不只是藏品真伪的辨别,还包括藏品的寓意,表述的思想。这些知识是很广阔的、全面的,在欣赏藏品的同时,也得到了知识的补充。我在美篇上编辑了《每日一瓶》,发掘了我酒器藏品的文化收藏内涵,受到全国藏友的喜欢。

    收藏扩展了生活圈子,结交了朋友。收藏的过程就是交友的过程,天南地北,因为藏事互相切磋,藏品互相交换,友谊增加了,朋友圈子形成了。同事同仁,因为你有了收藏成就,来看看你,喝喝茶,聊聊天,有的还会送上一两件藏品,表达了对你的关爱,心理得到了满足。

    酒器是无声的画,立体的诗,凝固的音乐,多情的雕塑,不朽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社会的风姿,生活的缩影,民族的品牌,国家的名片;是永不止息的千古绝唱,雅俗共赏的百科全书。扑克牌是国家的名片,科学的教科书,社会的图书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我在酒瓶、扑克牌收藏中藏到了雅,藏到了趣,藏到了乐,收获了人生路上的最好享受,最大乐趣。

    我乐,乐在其中!

    交城/解爱英  张姣丽(堆锦)



    魏帝拓跋焘取道离石吴城镇平叛白龙起义

    汾阳/吕世宏


    北魏时期,西河郡故地稽胡多次叛乱,公元413年西河张外率众反,刘洁率军平叛后,坐镇西河。后稽胡人白龙率胡汉乡民又叛乱,并且杀死了北魏镇将,势力渐大。

    稽胡人白龙聚众占领西河城(今汾阳),太武帝拓跋焘率军亲征,随从将领有邓颖、元他、穆公式、陈建、源贺等。《魏书》记载:“延和三年(公元435年)秋七月壬午,行幸美稷,遂至隰城。命诸军讨山胡白龙于西河。九月戊子,克之,斩白龙及其将帅,屠其城。”从以上记载,可以推出其亲征路线是平城(大同)出发(沿着交城山谷地)直达美稷县,从美稷转故隰城,从故隰城越过黄芦岭山进攻西河城,而部将则从晋南雀鼠谷北上呼应,南北两军对西河城叛军形成包围。《读史方域纪要》认为隰城即是吴城:“隰城故城汾州府西七十里……后魏主焘延和三年,如美稷,遂至隰城,大破山胡白龙于西河是也”。

    美稷县在今汾阳市北部山区西接吴城,所以这里的隰城应该指吴城镇遗址,乃故隰城。拓跋焘驻军吴城镇,今吴城东北有地名拓跋岭应该与此事件有关系。拓跋焘指挥军队从吴城出发渡过黄芦岭进攻西河城(今汾阳),一路上亲临一线冒矢前行,白龙匪首在三十里桃花洞设伏多处,拓跋焘险遭不测。《魏书·陈建传》记载:“世祖讨山胡白龙,意甚轻之,单将数十骑登山临公式,每日如此。白龙乃伏壮士十余处,出于不意。世祖堕马,几至不测。建以身捍贼,大呼奋击,杀贼数人,身被十余创。世祖壮之,赐户二十。”拓跋焘从向阳关出击西河城北,从城北攻西河城。同时拓跋焘调动洛阳军队从太平郡(今新绛)北上出雀鼠谷攻西河南,形成包围之势,《魏书·薛谨传》曰“山胡白龙凭险作逆,世祖诏镇南将军奚眷与谨自太平北入,讨平之。”拓跋焘攻下西河城后,斩杀白龙并残忍地屠西河城。《魏书·奚眷传》“世祖幸美稷,眷受诏督诸军,共讨山胡白龙于西河,破之,屠其城,斩首数千级,虏其妻子而还。”

    白龙叛军余部向西经狐岐山逃亡陕北,最后流窜五原(包头)一带,三个月后在五原的叛军余部被剿灭,魏书记载:“冬十月甲午,破白龙余党于五原,诏山胡为白龙所逼及归降者,听为平民。诸与白龙同恶,斩数千人,虏其妻子,班赐将士各有差。”然而,数年后白龙余部在西河又死灰复燃,太武帝又派上党驻军前往平定。《魏书·太武纪》记载:“太延三年(公元438年)秋七月戊子,使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讨山胡白龙余党于西河,灭之。” 《魏书·元健传》记载“后平叛胡白龙余党于西河”。《魏书·源贺传》“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陈。进号平西将军”。其余党复兴之地大约在孝义白壁关一带,后来孝义县境内有“白龙渠,在县西二十里白壁关”,当与纪念白龙起义有关。

    拓跋焘平叛白龙事件,明确了隰城、西河城、美稷城三者的相邻关系,进一步肯定了隰城遗址在吴城镇一带。东汉时期隰城合并入兹氏县,西晋时期改兹氏县为隰城县,隰城兹氏二县多次融合与分离。白龙叛乱平定后,在兹氏古城设立西河镇十星军。

    临县/薛秀斌(书法)


    高雄武和孙嘉淦的故事

      临县/苗晓林


    钟鼓山位于山西省临县曲峪镇,这里流传着清朝宰相孙嘉淦的故事。

            孙家淦从小随母四处流浪,沿街乞讨。一天来到曲峪镇白马店 村,有幸遇上大财主高老先生。高财主看见孙嘉淦聪慧过人,长的好看惹亲,就把他留在家里。把破烂不堪的旧衣服都换成新衣服,高财主还亲自拿来好吃的放在孙嘉淦手里。从此就把嘉淦当成干儿留到家中,供他和儿子一起到钟鼓山读书,孙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令高财主喜不自胜,遂遍访省内外的名校名师,先后还和儿子在汾阳,太原等地上学深造。

            寒窗苦读数十载,孙嘉淦与高家公子赴京赶考,双双得中,孙嘉淦高中头名状元,后高居宰相之位,高家公子亦中进士,升任巡抚,而高财主乐善好施、慧眼识珠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后世留下好美名,故事一代一代传至今。


    提起曲峪钟鼓山,

    动人故事美名传,

    清朝宰相孙嘉淦

    从小讨吃受可怜。


    他是山西兴县人,

    一天来到曲峪镇,

    白马店村把饭寻,

    有幸遇上大善人。


    衣服破烂气难闻,

    头发绣的如毡桶,

    脸上黑皮剥不尽,

    赤脚露蹄不像人。


    恩德财主高先生,

    看见嘉淦真心疼,

    留在家里把饭用,

    换衣洗澡献爱心。


    嘉淦聪明到绝顶,

    心眼灵活惹人亲,

    财主一眼就看准,

    当成干儿来照应。


    时间长了感情深,

    嘉淦当成自家人,

    儿子享福他行运,

    亲儿干儿没区分。


    高雄武和孙嘉淦,

    钟鼓山上把书念,

    一天中午午休间,

    雄武嘉淦床相连。


    雄武看见孙嘉淦,

    一条小龙鼻孔钻,

    左进右出来回转,

    停了一会就不见。


    “众位护神听吾明,

    宰相正在甜梦中,

    真神出窍不附身,

    谁也不敢来惊动。


    蚊子苍蝇别折腾,

    妖魔鬼怪不能侵,

    众神人人有责任,

    谁护不好可不行。”


    雄武听见有人言,

    就是啥也看不见,

    蚊子苍蝇满窑转,

    嘉淦鼾声响彻天。


    雄武爬起仔细看,

    别人脸上蝇蚊转,

    唯有朋友孙嘉淦,

    脸身蝇蚊不沾边。


    雄武马上回家中,

    所见所闻说与人,

    父亲感到怪事情,

    听在耳里记在心。


    龙钻七窍是贵人,

    从古至今很少闻,

    光天化日见真龙,

    不是宰相是大臣。


    雄武父亲脑子灵 ,

    恩德财主很有名,

    嘉淦身上再加劲,

    不得功名不收兵。


    随后马上做决定,

    嘉淦母亲包在身,

    从此以后再不用,

    沿街挨门把饭寻。


    嘉淦母亲真幸运,

    转眼变成高家人,

    管好孩子是责任,

    七事八事不用问。


    嘉淦读书很认真,

    私塾他是第一人,

    过目不忘记在心,

    人人称赞小神童。


    四书五经道德经,

    大学周易心神领,

    古典文学不用问,

    北方五省是头名。


    寒窗十年苦用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

    状元桂冠皇帝封,

    一鸣惊人人上人。


    嘉淦天生道德深,

    爱民如子不忘本,

    铁面无私两袖清,

    官运亨通步步升。


    治国有方万人敬,

    一人之下孝帝忠,

    宰相大权握手中,

    皇帝也要让三分。


    宰相嘉淦得道臣,

    以德治国顺人心,

    不贪不求荣归中,

    盗贼拦路没金银。


    俩人携手同并进,

    小弟争气巡抚臣,

    后世留下好美名,

    一代一代传至今。


    嘉淦母亲生的丑,

    大足一尺有余头,

    宰相生她肚里头,

    街坊耍话问根由?


    只有连皮吃鸭蛋,

    才能养下孙嘉淦,

    名言传啦几百年,

    临县兴县美名传。


    孙嘉淦是兴县人,

    如今提起人称颂,

    高雄武是临县人,

    钟鼓山后有古坟。


    钟鼓山上修的好,

    兴国局长有功劳,

    旅游景点真奇妙,

    不妨上山瞧一瞧。


    山不在高有神灵,

    自古钟鼓有美名,

    这里灵气真的行,

    无数骚客尽攀登。


    奇峰怪石显神韵,

    典故传说数不尽,

    心旷神怡入仙境,

    晨钟暮鼓天地动。


    名闻遐迩钟鼓山,

    钟鼓楼高入云端

    风光美好游人玩,

    不见当年孙嘉淦。


    钟鼓二楼入云头,

    半截插在天里头,

    黄河千里向海流,

    自古曲峪赛苏州。




    刘家嶂

    关帝林局/李晨广



    王家社村往西两公里,是一个叫麻峪口的村庄,这个村的居民不足百户。麻峪口位于刘家嶂沟的沟口,刘家嶂沟是三道川大沟里北侧的一道支沟,是我们此行要探索的地方。

    闻书记,长得精瘦,待人实在,喜好看书。他在三道川林场当一个不掌权的领导,闲来无事,陪我去刘家嶂游玩。

    我们找了一辆农用三轮,从村东的小路向北行驶,小路两侧生长着茂密的醋柳,一串串橙黄色或桔红色的小桨果缀满了枝条。颠颠簸簸走了约3公里,看到右侧半山上有十几孔旧土窑。闻书记喊了几声之后,一位身材瘦小、腿脚灵便的老农走出来。他姓侯,六十来岁,好说道,给我们当向导,据说现在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能找到后山的古庙遗址了。

    刘家嶂在深山,当地的写法是“刘家掌”,掌者,后头山窝里巴掌大的地面了,离三道川大沟足有十几里地。沟道相当宽,溯河而上,稍颠簸点儿,并不坎坷。两旁山势平缓,有农田,有牧坡,也有许多灌丛,沙棘、黄刺玫、暴马丁香……远山布满油松,也有白桦和山杨。一路上有好几处荒废的山庄,老侯一一指着告诉:半沟、小石窑、大石窑、圈房、四十亩、长虫道……最后是刘家嶂。老侯说,老辈人传话“先有刘家嶂,后有汾阳城”。这话难免夸张,当然也无从考据。

    后面的山路就成了“搓板”,地势也越来越高。后山再无人烟,山上的林木大多是油松,山麓地带植被零乱,乔木、灌木和野草混杂而生。向里行驶半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叫“四十亩”的地方,地边有几间破旧的房屋,山崖下能看到零零落落的几孔废弃的土窑。

    又向后行进约半公里,车停住了。老侯领我们从林木和灌丛中钻过去,找到了藏在深山的古庙。这里的两座庙,都塌毁几十年了,现在还能看到一些颓壁和残基。在灌木丛里和石墙角落,老侯把立着的和倒下的石碑一一找到,有的旁边还有石雕的碑帽和驮碑的赑屃。这里的石碑共有四尊,从碑文的纪年看,最早的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观音堂碑记”,离现在正好400年了;其它的三块都是清代的,分别是乾隆八年(1743)的“刘王碑记”、嘉庆三年(1798)的“重修龙王庙碑记”和嘉庆八年(1803)的“世记书香”碑。从碑上记载的村名来看,明、清两代这里曾有二十多个村庄。据老侯说,后山原来住着姓刘的大财主,山里的土地和林木都是他家的。他又领我们去看刘财主的宅院,院落并不太大,已经隐藏在灌丛和荒草之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正面现存三孔石砌窑洞,院里还能看到弃置两处的石碾和碾盘,但丝毫没有人间烟火的气息了。老侯说石窑上面原有楼阁,那是很有气派的。现在门窗全无,里面仅有一盘破坑,连贫下中农也不屑一顾,林场雇用的外地民工曾在窑里住过,而经常进出的是山里放牧的牛羊。

    我们在这里停留一阵后,返回原路,在离老侯家不远的对面河滩,又看到两尊古碑和一处古建筑的残迹。这两尊碑,一尊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观音堂碑记”;另一尊是无纪年的“十王碑记”,它的两侧镌刻着为修庙捐钱的百余名施主姓名和捐银数目。

    在“大地方”刘家嶂徜徉了两个小时,上车返回。路边半山上有一处堡寨的残垣,是石块垒砌的,石头颜色褐红,墙随地势,三、四米至七、八米高,非常醒目,样式也特别怪异,我让停下车,凝视了一阵,问老侯这是什么建筑,他说那是“寨子”,古时候住“鞑子”的,原来有堡门,到黑夜一关门,别人都进不去。我想上去看看,老侯说没有路,上不去。闻书记看看天空,说要下雨,别去了。那个石寨几乎是贴在陡崖边上,我无奈地多看了几眼,只好作罢。

    这道深沟里,既有“鞑子”的堡寨,那么在元代就应该有不少人家了,也就是说七、八百年前这里就已经形成村落。从现存的古碑推算,最早的距今四百来年;看来这一带在明代万历年间至二百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有过几座不太大的庙宇,曾经香烟缭绕、“红火”几度。麻峪口至刘家嶂之间,包括附近的小岔沟,现在还能看到生民遗迹的山庄窝铺至少还有八、九处,估计人口最多时能有一百多户,各庄相隔不远,鸡犬之声相闻,家户多为本族或姻亲。

    这道沟在文水、交城、离石三县的接壤之处,虽然地域偏僻,但是沟道相对宽阔些,山坡比较平缓,地势大多向阳,海拔1500至1600米,土层也比较厚,是远离大平原而又农、林、牧皆宜的深山地带。回溯历史,古远时代肯定是荒无人烟、林木丛笼、野兽出没之地。大概在八百多年前,宋、金两国战乱频繁,三道川主沟的土地已经被移民占满之后,就有人深入这条支沟拓荒为生了。最早进入此沟的人,只要在土崖下挖孔窑洞以避风雪,点火将茂密的灌丛烧掉,不需要耕垦,在肥沃、松软、湿润的火烧迹地上撒上麻、谷种籽,稍加锄耘,当年就能收获粮、油和麻,第二年就缓解了饥寒之忧。当然,也许是先有人在这儿从事采集和放牧,不过,凡定居的人家,必定要利用土地以种植为本。人类的开发,特别是焚林拓荒,首先烧毁了林灌植被,驱走了野兽,改变了深山区林茂水丰、兽居鸟栖的原始生态环境。金元时代,这里住进了被称为“挞子”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刘家嶂沟里必然发展了畜牧业,因为女真人和蒙古人以游牧为主,以肉、奶为主食。

    明代观音堂的遗址,是这里有了佛教活动的见证。

    清代初期鼓励垦殖,乾隆和嘉庆年间是这道沟里进入了人类文明的“鼎盛”时期。令人费解的“刘王碑记”,是不是向世人显示着刘家占山为王的至尊地位?那尊“世纪书香”的石碑,分明是说这个大户已经传衍了几代,由于生活富裕,子弟们走上了读书和考取功名的仕途。

    从清代中叶到抗战前,刘氏家族无疑一直是这里的山主。许多平遥人在这偏僻的深山里已经瓜迭绵延几代了,过去也有些人是开春后从平遥单身来这里,种上庄稼后就回去,秋天再来收割,秋收完后还要回老家。

    老侯的父辈也是,他的祖籍是平遥的偏城村。老侯在赵沟出生,在赵沟娶妻生子,可惜妻子扔下刚会走的女儿和吃奶的儿子,跟上别人跑了。老侯今年64岁,再未娶妻,女儿嫁到交城山村,儿子30多了,至今是个光棍。他在这里一辈子,除了种田、放牛,就是吃饭、睡觉,一家两口,父子相守。

    不是仅他家两口,这道沟里也只剩他俩没有搬走了。

    才十几年时间,刘家嶂沟里十来个山庄的近百户人家都迁出去了。家家都比以前富了,谁也在清冷的山沟里呆不住,姑娘都往外嫁,后生说不上媳妇,谁家不走就得绝后。多数人就近在大路边的麻峪口村盖房安家,一家一个向阳大院,几间正房宽敞明亮,有的还铺上光洁的瓷砖地板。就连老侯,也已经在麻峪口筑起了宅基,再过两年,父子二人也要过上大川的日子了。

    老侯忘不了刘财主的气派,他认为刘财主是世上最有钱最“牛”的人,人家不用上地,一年四季天天吃“好面”;老侯也还记得日本鬼子进沟的烧、杀,那些家伙们个个是凶神恶煞,抽出洋刀明晃晃的。说起他那被别人拐走的婆姨,他摇摇头,一脸无奈。对于过去的事儿,他已经说过不知多少遍,不再想说了。他现在最牵挂的是搬出刘家嶂以后,他的十几头牛,在哪儿找牛圈?

    刘家嶂深山里,许多坡田已经长起了灌木,梯田也将无人耕作。森林的边缘在悄悄地、慢慢地向下延伸……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许多消逝了的,应该再回来。


    原写于1998年,2018年稍改


    后记:

    1992年,山西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组建,三道川列为森林公园的八大景区之一。

    2008年,文水县设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区,2011年投入运营。山西雪恩集团投资,在刘家嶂沟内建成了“山西皇家国际高尔夫球场”和休闲度假村,富丽堂皇,幽雅别致,有了“小瑞士”的美称。

    2015年,三道川创办了水上漂流,“农家乐”兴起了。

    2017年,关帝山林局三道川和龙兴两林场合并,组建三道川中心林场,副处级,县长也另眼相看了。

    近年,三道川中心林场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原高尔夫球场和休闲度假村基础上改建“森林康养基地”。

      近几年,我与老伴多次到三道川游玩。那阿尔卑斯色彩的山光水色,那维也纳式星级酒店的豪华施设,那香格里拉般的情趣,那童话里的神奇梦境......别形容了,别描写了,握住相机,捕捉背景,拍照,拍照,留下亮丽的印象,留下不想舍弃的记忆。






    制作:

    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

    《吕梁传统文化研究》编辑部

    美篇:  笑笑在这儿

    微信:  g531230

    邮箱:  1456797500@qq.com

    地址:  吕梁市离石区鑫田写字楼

    电话:  13935868057     0358—3361049


    2020年3月29日



    上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吕梁风》助战篇十一 下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第二期电子版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