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晋绥日报》视阈中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践行
2021-11-11 23:36:18 1781
  • 收藏
  • 管理

    《晋绥日报》视阈中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践行

    吕梁学院  薛金莲

     内容摘要:晋绥根据地是党探索、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实践地。《晋绥日报》作为中共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秉承“我晋绥人民办报”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晋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以《晋绥日报》档案资料为支撑,呈现晋绥根据地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及历史经验,对增强新时代党员干部使命担当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晋绥根据地  晋绥日报  初心使命  践行

    作为历史名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叙述视角,晋绥根据地主要指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组成的、解放战争时期晋西南也划归晋绥管辖。晋绥革命根据地1937年创建,1949年撤销,前后存续了12年。晋绥根据地的党报《晋绥日报》(1940年9月18日创刊的《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从创刊到完成历史使命的九年时间里,始终践行人民宗旨,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党的初心使命致力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共产党人以自身的卓越表现和良好形象赢得了晋绥广大军民的支持,凝聚了磅礴的革命力量,为推进革命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初心使命,贯彻于晋绥根据地各项建设中 

    “太阳出来满山红,毛主席是咱的大救星;桃花落来杏花开,毛主席领导站起来[]“共产党是救星,它是劳动人民里面生,一不爱钱,二不官,只为劳动人民把身翻……立脚有地三亩田,再不到地主家去遭难。人人快乐真自由,真是穷人出了头国家大事人民管,真是人民把身翻[]。晋绥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晋绥军民推翻了根据地区域内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极大地发展了经济,改变了军民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军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平。正是因为初心使命贯彻于、落实在根据地各项建设之中,才赢得了民心、军心才会有人民群众的深情赞美、真心拥护。

    (一)搞活经济,群众生活得以改善

    晋绥根据地党和行署采取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来发展经济,着力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以改善群众生活,为革命战争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着力解决根据地军民吃穿问题。中共晋绥分局、晋绥行署坚持作战和发展将结合的原则,连续颁发鼓励生产的政策条例,包括奖励垦荒条例、兴办水利条例、发展畜牧暂行办法、奖励特产暂行办法、抗战勤务员条例、劳动英雄模范产生、奖励办法,此外还颁布有奖励开荒、种棉、种植特产的法令,都对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使边区生产运动有指导方案,有针对性措施。“荒山野地出黄金,五谷杂粮赛金银,春天多种金银颗,秋天报你好收成。新解放区里更加紧,开荒是件大事情,增加田地千万垧,重建家园享和平”[] “不怕冷风吹,不怕手足冻,牛粪马粪猪狗粪,一早上拾它几大框。冬天拾粪堆山墙,每年的庄家长的美,麦穗像棒槌,谷种像狼尾”[]“修水利,产量大,天干地旱不用怕,兴修水利利百倍,政府不加农业税……用镢头,用铁锨,早到迟回多加油……[]这些歌谣就是根据地重视农业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形成了人人热爱劳动,个个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第二在大力发展军需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民用工业,以满足军民生活的多种需要。如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了豆腐坊、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被服厂、各种合作社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纺女张全英,手巧又心灵,纺花又织布,供养全家人;揽的织布六个月,赚了农票一万整”[]“纺线织布能换米,织成布匹有衣穿,谁说妇女白吃饭,生产赛过男子汉”。自种、自产、自织、自纺,逐步成为广大妇女群众的自觉行动,而且出现了你追我赶,合作互助的热潮,产生了很多纺织英雄模范,如临南县的刘能林、韩国林,离石的张秋林,岚县的马改果,兴县的杨雨儿等。“十万人穿衣,全凭女同志”,这是晋绥边区军民们对广大妇女的鼓励和赞扬,也是晋绥边区民用工业发展的真实反映。

    第三创新经济形式,搞活商品流通,活跃根据地经济,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供给。一是开展金融事业建设,成立西北农民银行,初步架构根据地的金融体系。二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生产、消费互助组、合作社,颁布《晋西北合作社暂行条例》(1940.3.6)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发展困难。三是鼓励私营业主在法律范围内自由买卖,鼓励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四是灵活机智地开展根据地的外贸工作,有力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劳武结合张初元,他家住在宁武县,生产和打仗结合全,晋绥边区美名传……,毛主席的组织起来号召出,张初元接受很深刻,他把全村男女都组织,变工互助闹了个得”[]开油坊,要赶快,说办就办别等待……大家分工都动手,谁们榨油谁跑外担上担子把油卖,收油籽分开好,又给群众解困难,自己翻身更加快,开油坊,真不赖,公私两利美的太[]

    (二)进行土改,农民终于有了土地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命根子。要彻底推翻旧政权、真正解放和争取广大农民,必须在根子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这既是提高根据地生产力、发展根据地经济,争取革命最后胜利的需要,也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进而更好地动员广大农民投入革命队伍的需要。

    没有人比经历苦难的人民更有发言权。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的苦难与地主的盘剥嘴脸在郭荣昌编写的《佃户苦》和《地主是寄生虫》的歌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佃户的生活描述,“睡半夜,起鸡叫,太阳底下去锄刨。一年四季忙,得空把水挑,山里去割柴,茅厕把粪掏。等到收下粮,被他都拿跑。这是啥道理,因为土地被他剥削去。地主的嘴脸是这样的,“睡至半前晌,地主才起床,吃饭不下炕,叫人给他端。不上地,不动弹,靠着租子来吃饭。不担粪,不拾柴,蹄蹄爪爪不想抬。风不吹,日不晒 ,坐在家里耍气派。吃喝好,好穿戴,逼着农民当奴才!夏秋把粮收,他就拿来斗,一斗刮罢又一斗,咱们的(佃农雇农)血汗他拿走。地主是什么人?寄生虫!

    歌谣中佃户与地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地主之短、之丑、之毒,佃户之苦难、之勤劳、之贫穷跃然纸上。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是中共土改和整党的试验区。1947年2月,康生、陈伯达率中央考察团到晋绥进行土改试验,1948年3月,毛泽东一行从杨家沟到西柏坡,途径晋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晋绥土改给予充分肯定。毛泽东在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土地改革的总线路、总政策,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为迎接新中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

    在土改运动中,广大农民翻身作了主人,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庄稼人,没地苦,共产党替咱们做主。实行耕者有其田,种地的有地都享福”[]“花红叶绦喜鹊叫喳喳,毛旦在地里直是挖,娃娃弯腰撒种子,婆姨忙着把粪抓。区长路过地畔上说他好:你今年就要翻身了!好区长,我家四辈子没地种,风里雾里揽长工,今年分下十亩地,要早起晚睡勤刨闹。区长连声叫:好好!毛旦满脸堆上笑 ”[]。这两首歌谣反映了农民分得土地后喜悦心情及高涨的生产热情和革命热情,类似这样的歌谣还有很多很多。“耕者有其田要实行,我们农民不受穷,有房住,有地耕,欢喜快乐好安生。土地是咱的命根根,今天拿回自己手中,要勤劳,要细耕,丰衣足食过光景。喜喜喜,跳跳跳,农民好日子来到了[]

    (三)实行民主,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自己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保证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晋绥根据地先后颁布了《晋西北村选暂行条例》(1940.10)《晋西北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1941.4)《晋西北保障人权条例》(1942.11.6临参会通过)《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产生办法》(1942.2.1)《晋西北政权组织暂行条例》(1942.4修正) 《晋西北行政公署组织大纲》(1942.11.6临参会通过)等法规法令,对根据地政权组织及村民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选举程序、方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从制度、法令方面给予保障。

     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共产党领导的几个既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经过各县各界轰轰烈烈普遍广泛的选举,1942年10月24日至11月11日,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在陕西神府县呼家庄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参议员共有145人,其中有各党派代表、抗日军人代表、工农商学各界人士及满、蒙、回少数民族代表和国际友人等。有的代表冒着生命危险赴会。比如右玉县满族参议员林子茂在赴会途中被敌人发觉,几次被包围,辗转半月,绕道前去。阳曲敌占区民众在献给大会的贺幛中写着:“我们身在敌伪压迫下,我们的心向着临时参议会”。 临参大会通过了《保障人员条例》《减租交租条例》《县、区、村各级组织条例》等文件,产生了晋西北行政公署,选举续范亭、武新宇为行署正、副主任,贺龙、杜心源、王达成等19人为政府委员。1945年4月1日晋绥行署改选晋西北临参会,并正式建立晋绥边区参议会的建议和准备工作,但由于战事频发,支前工作紧张,加之其他原因,晋绥边区参议会终未能召开与建立,直至1949年2月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撤销时,仍以临时参议会为晋绥最高权力机构。

    临时参议会是根据地真正的民意机关。一是实行了民主平等的选举,保证了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二是实行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实现了空前团结;三是认真贯彻了“三三制”政策,坚持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是宣传了根据地和党的各项政策,消除了中上层人士的怀疑和恐惧。最终凝聚为抗日力量,足以说明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五寨某行政村全体农会会员曾致信林枫同志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有了民主自由,有了自己的组织—农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民兵,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改善了。“咱们的毛主席像太阳,照到那里那里亮,根据地里讲民主,百姓都把主人当……不分贫富不分党,不论男女都一样,只要年满十八岁,办事公平十六两……今年要选举个好村长,大家要好好的瞅对象,只有村长选举好,翻身才能有保障”[],这些歌谣不仅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对民主政权的赞成、拥护的欣喜之情,而且反映了广大民众为了更好地维护民主政权,积极参选,真正选出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谋福利的领导干部。

    二、初心使命,落实晋绥根据地社会治理中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与晋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艰辛探索,不仅从制度上对根据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进行了重构,而且进一步加强根据地基层的治理,初心使命在文教、妇婴婚姻、“改造二流子”等运动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和透彻。

    (一)重视文教,保障民众教育权

    尽管当时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之中,但为提高广大军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根据晋西北文盲率高、封建迷信盛行的的实际情况,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冬学、识字组,读报组等文化机构帮助人民群众读书识字、学文化,针对人民大众设立学校更是遍及整个根据地。1940年1月,晋西北行署成立后设立了教育处,各专署和县设教育科,区设教育助理员,乡村设立教育委员,行署还颁发《晋西北行政公署民国三十年冬学工作计划》(1941.12.5)《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战时各级学校工作的指示信》(1941.12.5)《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关于恢复学校教育问题的法令》(1948.8.16)《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关于新教育方针的教学提纲》(1949.2.15)等深入开展文教事业的政策法令,而且用多种方式营造重视文化教育、尊重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比如1944年5月19日发出《今年纪念六六教师节的指示信》,明确指示各专员、县长、中等学校校长,按各县各校具体情形,研究进行纪念工作;1941年10月27日公布《晋西北文化工作者待遇办法》,吸引了一大批愿意为抗战建国服务的文化战士,加入到了晋绥文化教育事业的队伍中。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直白的语言表达办冬学、兴文化的好处,“冬学校,冬学堂,就是咱翻身的好地方,学政治,学文化,懂了道理开脑筋”[],关于冬学的内容有“学记账,打算盘,认票票,开路条”[]。这些歌谣叙述了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读书识字的好处,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追求和热烈向往。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逐渐成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文化走入了千家万户,走入了百姓之中,促进了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革除迷信,保护妇婴安全

    为了革除陋习,改变晋绥根据地文化落后,思想愚昧面貌。一方面倡导“一夫一妻制”和婚姻自由,行署颁发《晋西北婚姻暂行条例》(1941.4.1)。“男女结婚由自己,你对我对俩愿意,不花钱使礼,送点礼物就可以。心投意合好到老,和气生财真美气[]。身心获得解放的妇女,不仅积极参与根据地各项建设,而且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战,政治觉悟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普及各种医药卫生常识,提高妇婴健康。当时女人生孩子如过鬼门关,婴儿得脐带风,产妇得产褥热。巫医、巫婆、星相,神汉到处招摇撞骗。有民谣为证:“生娃的婆姨实在可怜,三天三夜不叫睡一睡,天天只把稀米汤来灌”。政府用各种形式普及医学常识战胜疾病、远离迷信;用传帮带培训一批批医护人员投入晋绥边区妇婴健康工作。1945年晋绥边区开展了文化卫生运动。各地妇救会、卫生部门相继开办卫生培训班,培训新法接生员,并在纺织训练班内给妇女上卫生常识课。为了让妇女认识新法接生的好处,时人编了《新法接生好得很》的歌曲:“生孩子时要睡平,千万不敢坐着生,睡下生来生下睡,永远不得血迷昏。消毒严密手干净,生下不得坐土炕,产妇不得产褥病,婴儿不得四六风。产妇不喝稀米汤,防止患上软骨病,多吃营养身体强,小孩不得佝偻病。母子二人双健康,全家乐得笑盈盈,劳动生产有干劲,支援抗战有保证”。《晋绥日报》 有针对性地开设卫生专栏,对妇女月经、孕期等卫生进行宣传教育。提醒妇女、儿童要养成优良的卫生习惯,尤其是机关内行政上要给予适当的保证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成为妇婴使命的守护屏障,不仅革除了陋习,而且对民心安社会稳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移风易俗,二流子得到改造

     好吃懒惰、游手好闲,蹭吃骗喝、爱说胡话、没有正当职业的人被称为二流子,他们从事迷信、吸毒、赌博等活动,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成为根据地社会治理的一大问题。根据地军民通过思想教育,倡导劳动光荣、懒惰可耻风尚,营造让二流子走到那都抬不起头,做不了人的氛围;帮助解决二流子的实际困难,变工互助,主动借款给粮;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说服规劝等举措,掀起了改造二流子的运动。二流子逐渐逐渐自食其力,真正感受到劳动带给自己的殊荣,并能从事生产劳动,参加抗勤服务等,壮大了革命胜利的力量。一个二流子这样说:“旧政府给我们的就是侮辱、坐房子、痛打;但在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有人来照管我们,还给我们解决困难,共产党真是我们的重生父母,我们也一定下决心改变过来”[]

    三、初心使命,体现在晋绥根据地干部作风中 

    在晋绥根据地的初创、发展中,党政军广大干部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起一心为民、勤政廉洁、严以律己的光辉形象,赢得了根据地军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人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一)求真务实,体恤民情疾苦 

    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实行的精兵简政不仅对增强根据地的抗敌力量、克服财政困难,坚持长期斗争,争取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党的一元化领导、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们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正确指导生产的第一手资料,最根本的就是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另一方面就是推行减租减息政策,采取层层抓点、以点带面的方法,广泛开展减租减息群众斗争,晋绥分局副书记林枫亲自到兴县、临县等地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减租减息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推广临县和兴县第四区减租减息经验。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颁布新的政策和法令,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942年11月晋西北行署颁布了《减租交租条例》和《减息交息条例》,1943年1月晋绥分局发出《关于群众工作的指示》。这一系列的指示、法令、条例、布告的发布,使根据地在贯彻中央土地政策中有了明确方向和具体办法,推动了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拥戴,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谢之情。“什么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好领导,穷人翻身光景好。什么好,八路军好,八路军的武艺高,打仗生产保国好。什么好,新政权好,大家事大家搞,民主抗战发财好”[]。歌谣用很直白的语言,自问自答的方式歌颂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政权。晋绥老百姓无比崇敬120师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去年八月里,贺龙来到了静乐城……贺龙好比一盆花,咱们百姓都爱他,见了娃娃摸头笑,见了老汉们把话拉……贺龙是人民的大英雄,杀仇敌,救百姓,千人爱,万人敬,千万人敬爱咱贺龙”[]

    正是因为广大领导干部坚守初心使命,真真切切体谅人民疾苦,想方设法减轻人民负担,凭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晋绥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而且唤醒了老百姓争取自身解放的抗争意识,激发了百姓追随共产党、支持红色政权的热情。

    (二)严守纪律,缔造鱼水情深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事业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政党、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会有统一的行动,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严肃军纪,秋毫无犯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成强大人民军队的基本要求。晋绥根据地时期120师以及地方武装力量秉承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优良作风,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违反群众利益,就是自杀”,这是120师政委关向应这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关政委的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关政委,您的心血:会直接缔造了整个的晋绥解放区,使这块封建落后的黑暗地方,变成朵朵红色鲜花的乐园!使得人民个个翻身!”[]这是晋绥民众对关政委的深切缅怀。广大指战员牢记“我们是边区的子弟兵,就要像人民的儿子。我们要做好子弟兵,做个孝顺的子弟兵”[]的宗旨,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使党员干部更好地执行纪律,晋绥根据地在1941年5月公布的《晋西北行政干部奖惩条例》,明确奖励,严格惩罚。从制度上堵住了腐败的源头,把不做党的事,不守党的纪律的干部清除出革命队伍。为了密切军民关系,提高部队和地方干部的群众纪律,地方政府、部队及军区政治部、不时地开展纪律教育,抽调干部组成专门的纪律检查组,深入部队驻地进行纪律检查、处理问题。这些举措很好地体现了军民鱼水情谊,造就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团结局面,为党领导的抗战事业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召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和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严守纪律,一心为民。

    (三)廉洁自律,引领人民群众

     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晋绥根据地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处处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候,晋绥党政军领导干部带头开荒种地,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太阳出来满地红,八路军处处为群众,不赚薪水不赚饷,为的是群众少出粮。不说吃喝不说穿,为的是群众少负担,不避风霜不避冷,为的群众少受贫。不为名声不为官,为的是群众把身翻,不怕牺牲不怕苦,为的是群众享民主[]。《晋西北征收抗日救国公粮奖惩办法》(1941.12.5)规定,凡是假公济私,贪污舞弊、浪费的,专署或县政府给予惩处。《晋西北行政干部奖惩条例》(1941.5)对违犯群众纪律、生活腐化浪费公物等的人均作出明确的处罚办法;《晋西北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41.8)列数了12种贪污浪费行为,凡是本游击区之各机关、群众团体及办理公营企业或社会公益事务人员均适合本条例。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正因为党政军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扎根于民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一心向党的真实写照,是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

    党的初心使命是具体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服务人民,汇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的磅礴力量。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不仅要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晋绥革命历史中汲取滋养,从吕梁精神中获得力量,心怀人民幸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注释:


    上一页:《红色晋绥》剧本 下一页:汲取党史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