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论千年古刹义居寺的历史地位
2021-11-11 20:03:23 794
  • 收藏
  • 管理

    白礼昌 白爱莲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怎样才能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呢?也就是说,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就是道、儒、佛学文化。只有用道、儒、佛学文化教育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达到构建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

    一、山西省吕梁地区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发源圣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千五百多年来,大盛于东亚和南亚,对当地哲学、伦理学、宗教和艺术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东亚仍有一个佛教文化圈。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兴起后不久,及传播四周,东传入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印尼。东传其中一条路线是经中亚入新疆(古代称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称之为汉传佛教。

    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夜梦金人,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在“西天竺月支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驮经”,迎入汉地中原。但是,当时中国的先秦文化儒家教育、道家思想,占据着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加之还有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排斥引进传播西方释教文化的阻力相当之大。明帝为了稳定局势避免争论,只好将皇家佛教寺院创建在远离都城洛阳的偏僻地区。于是明帝乃访大司农西河王敏,永平十年(67)明帝钦旨由大司农西河隰城(今山西柳林县穆村)人王敏出任钦差大臣,在并州隰州温阳(今山西交口县)创建了皇家寺院白马寺、兴教寺、西明寺,在温阳兴教寺建立梵宫,翻译梵文经典,传播佛教。同时迎请印度大德檀那在温阳三神峪村创凿梵天洞石窟即千佛洞,传授婆罗门教(印度教),东土有僧人始也。永平十七年(74)二月司徒公王敏死,十八年(75)秋八月明帝崩于东宫前殿,当时肃宗孝章皇帝即位。随后将摩摄腾竺法兰徙迁至洛阳城雍关西创建了白马寺,它比温阳白马寺、兴教寺等皇家寺院晚8年。 

    山西省临县义居寺三仙洞石窟,是圣僧刘萨诃于东晋隆安三年(399)至义熙五年(409)赴印度拜佛取经(寺院石窟建筑图谱)返回秦地后,在家乡宣教时期(409--414年)开凿的石窟洞,有莲花八卦石窟、七佛小石窟和万佛洞,这都是典型的印度石窟和石雕佛像造型。

    (一)圣僧刘萨河简介

    刘萨诃山西离石人,公元250年生于稽胡族富豪之家,从小潜心博学能文善武,曾任梁城突骑戍守襄阳。31岁饮酒过量暴亡而心下犹暖其家未敢便殡,经十日更苏备睹地狱众苦之相,见观音菩萨说其缘未尽若得活可作沙门,赴江南礼拜阿育王造释迦舍利宝塔寿终不堕地狱,醒后觉悟出家法号慧达。

    282-397年,刘萨诃在宁波、南京拜出阿育王造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苏州拜浮江石佛,创建阿育王寺和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佛塔。他修成金刚不坏的佛身,有来去自由的神通力,397年圆寂宁波阿育王寺安葬。399-409年,孤身徒步赴印度拜佛取经。409-414年,在家乡宣教,创建离石龙兴寺、北禅院和临县义居寺石窟、岚县石佛寺石窟、吉县佛阁寺、宜川县可野寺、米脂县王沙沟万佛洞石窟、延安万佛寺石窟。415-434年,在甘肃开凿永昌县云转寺石窟、酒泉七里涧讨赖河水利工程,在敦煌开凿莫高窟近百洞,洞中有他的行迹壁画30多组,藏经洞他的文史资料最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435年,他预言永昌县御山“必有佛像现,身首完备世乐时康,残缺天下离乱黎民饥馑”。86年后的一天,雷震山裂瑞像挺出举身丈八高唯缺头,僧俗制作佛头安装复落,应验了北魏苛政百姓饥苦。436年他在酒泉七里涧圆寂,全身风化成舍利,享年187岁。僧俗为他在酒泉县城修西峰宝刹塑像建舍利塔,世代隆敬。 

    561年刘萨诃行迹石隰慈丹延绥威岚八州僧俗,在离石县马茂庄龙兴寺图写其形雕刻举身丈八高的观音菩萨石像建舍利塔,所在供养号为刘师佛焉。

    刘萨诃何许人也?追溯古代佛教史,过去劫迦叶佛时代,释迦牟尼为护明菩萨;刘萨诃是利宾菩萨,二者同为迦叶佛的左右辅助大菩萨。当时迦叶佛指定下一位候补佛位的为护明菩萨,成佛后称释迦牟尼佛。现在劫释迦牟尼成佛后,利宾菩萨转世为慧达菩萨,辅助释迦牟尼佛在东土大兴佛法,预言法运,非同一般。

    (二)圣僧刘萨河的历史功绩

    敦煌莫高窟的开创,据古碑记载始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二僧。”此后,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圣僧刘萨诃从中原来到敦煌,在法良禅师主持下,继续开凿莫高窟。“他预言莫高窟当建石窟二百九十洞,是继公元四世纪乐僔、法良之后,与修建莫高窟洞窑最有关的大和尚之一”。实际刘萨诃在敦煌开凿莫高窟近百洞,迄今莫高窟共有735洞。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0000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刘萨诃和尚在河西各地弘教二十二年,泽披远近,比起其他高僧,莫高窟关于刘萨诃的故事画最多,藏经洞所出文献资料最多。”但是,英、法、日、俄等东西方探险家闻讯接踵而至,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大量的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这些国家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遗憾和悲伤。

    敦煌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对于敦煌艺术,已经有近千种的专著和论文进行了各种专题的研究;研究的历程也将近走过了一百年。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极大重视,而且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众多学者和机构竞相开展研究,遂在本世界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研究敦煌学,自然就要研究其主人公刘萨诃,在现存的古籍文献中,如国史《梁书·诸夷传》,佛教文献《冥详记》、《佛记》、《高僧传》、《续高僧传》、《神僧传》、《法苑珠林》、《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道宣律师感通录》、《佛祖通记》、《释氏稽古略》、《释迦方志》、《刘萨诃因缘记》、《高僧传赞 ·刘萨诃》《刘萨诃和尚故事变》等均有关圣僧刘萨诃行迹的大量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就圣僧刘萨诃与莫高窟的壁画和遗书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肯定了圣僧刘萨诃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价值,正如《敦煌全集·佛教东传故事画卷》第12卷《预言灭佛的刘萨诃》中说:“它不仅被神化为观世音菩萨假形化俗,更与佛陀释迦牟尼并比齐肩,被尊称为刘师佛、刘摩诃、佛教第二十二代宗师等,河西走廊对他信仰尤甚,可视为佛教彻底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万历壬子年(1612)《明州阿育王山志》第二卷“刘慧达求塔缘起”中明确记载:“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壬寅,有并州离石人刘萨诃……南行至会稽海畔山泽便求莫得,正烦恼间偶闻钟声殷殷响地下,慧达竭诚恳求三日,忽见宝塔从地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方广七寸,灵盘五层四角枉然,中悬金色小钟,舍利缀于钟下,圆转不定,绕塔四周俱是镂空诸佛菩萨金刚圣僧八部等像,神工圣迹非人力所及,塔之肇始寔于斯时矣。”

    唐钟南山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佛德篇”说:“越州东三百七十里,鄮县塔者,西晋太康三年(282)沙门慧达感从地出,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色青似石而非,四外凋镂,累相百千。”西晋太康二年(281)刘萨诃三十一岁饮酒过量暴亡而心下犹暖,其家未敢便殡,经十日更苏,备睹地狱众苦之相,见观世音菩萨说其缘未尽,若得活可作沙门,赴江南“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是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礼忏”,寿终不堕地狱,醒后觉悟出家,法号慧达。从此可知,圣僧刘萨诃出生于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南北朝元嘉十三年(436)肃州酒泉县七里石涧坐化,享年187岁矣。

    圣僧刘萨诃于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卒于会稽鄮山乌石岙阿育王寺,享年148岁。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县鄮山阿育王寺,有刘萨诃祖师殿和瘗塜坟茔。他脱离会稽阿育王寺后,及到河西,在肃州酒泉治南小草庵合掌受具足戒后,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至义熙五年(409),孤身徒步赴印度礼拜释迦如来真身,撷取佛教经典和寺院石窟建筑艺术蓝图。这足以说明圣僧刘萨诃修成金刚不坏的梻身,即为不灭的法身,有来去自由的神通力。《明州阿育王寺志》第二卷,“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传”说:“刘萨诃者利宾菩萨示现也。”可见圣僧刘萨诃是观世音菩萨假形化俗,过去劫迦叶佛时代是利宾菩萨,现在劫释迦如来时代是慧达菩萨,世界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佛教彻底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释迦牟尼,可谓更与佛陀释迦牟尼并比齐肩也。

    二、临县义居寺在当代世界佛教中的历史地位 

    与佛陀释迦牟尼并比齐肩的刘萨诃、刘师佛,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409-414年)开凿的临县义居寺三仙洞石窟,本身就是佛教圣物。加之,还有以下四种佛教圣物,足以说明临县义居寺在当代世界佛教史中的历史地位。

    (一)慧达菩萨真身舍利塔。圣僧刘萨诃法号慧达,修炼成金刚不坏的佛身,有来去自由的神通力。他于南北朝元嘉十三年(436)在肃州酒泉县七里涧圆寂后,全身自动风化成葵花籽大小的碎块舍利,有孔可绳穿之。当地僧俗在酒泉县城修西峰宝刹,塑慧达菩萨像建舍利塔,虔诚供养世代隆敬。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刘萨诃行迹石、隰、慈、丹、延、绥、威、岚八州僧俗,在酒泉县城西峰宝刹请刘萨诃真身舍利一颗,在家乡离石县马茂庄龙兴寺建舍利塔供养。2003年3月29日,离石县开发房地产挖毁刘萨诃舍利塔,舍利神飞至距龙兴寺18公里远的麦局峁山顶,余(白礼昌)获息后组织僧俗和乐队迎请回刘萨诃真身舍利子。2013年11月9日,赠送临县义居寺建“慧达菩萨舍利塔”供养。2014年4月5日至10月12日,在临县义居寺建成“慧达菩萨舍利塔”人天恭敬。

    (二)释迦如来真身舍利。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正当临县义居寺兴建“慧达菩萨舍利塔”之时,南亚某国的国际友人,于2011年敬赠中国一位高僧大德的七颗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子,于2014年5月25日又转赠给义居寺。慧达菩萨舍利塔于2014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九日)落成典礼开光仪式之前,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三颗)宝塔和刘萨诃真身舍利宝函一同安置入“慧达菩萨舍利塔”地宫。正如《敦煌全集》12卷146页所说:刘萨诃“不仅被神化为观世音菩萨假形化俗,更与佛陀释迦牟尼并比齐肩, 可视为佛教彻底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舍利是佛家的传世之宝,随缘变化。余告知义居寺主持寂慧法师,注意观察舍利的形状变化和再生舍利。原于2014年5月25日转赠的时七颗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安置入1.6米高的铜鎏金宝塔。时隔123天到9月26日(农历九月初三日下午)在“慧达菩萨舍利塔”入地宫时(18:16点钟封地宫口),开启铜鎏金塔看时: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已有十二颗,有新生出舍利五颗。当场有众多僧俗,有目共睹。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十二颗,装入汉白玉宝塔三颗,安置入“慧达菩萨舍利塔”地宫;还余九颗舍利安置入1.6米高的铜鎏金宝塔,供养在临县义居寺塔院舍利殿。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在新生,是释迦牟尼佛在现世的灵性彰显,临县义居寺是八吉祥六殊胜地,天时地利人和共通构建佛教和谐世界所需要,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必将源源不断继续再新生,继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遍散四洲之后,临县义居寺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将遍散五洲弘法利生,共同构建佛教和谐世界,所以说,山西省临县义居寺是当代世界佛教中心。

    (三)世界佛教圣物--五谷金刚砖。五谷金刚砖出土于释迦如来佛荼毗处。释迦如来八十岁高龄时,在拘尸那罗城罗娑双树之间圆寂。古印度国王用五谷与恒河河泥做五谷金刚砖在罗娑双树东搭建荼毗台上火化释迦如来真身,获得八万四千舍利。释迦如来佛涅槃了两千五百多年后,印度在一次官方考古中,从火化台中最里部取出了部分五谷金刚砖。2000年延藏大师赴印度参加佛教交流活动,印度政府赠送了法师一块五谷砖。2014年5月延藏大师为支持义居寺慧达菩萨舍利塔的修建,特将其中部分五谷砖转赠给义居寺。

    五谷金刚砖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甚为稀有难得。海内外寺院和佛教徒将有缘获得这样珍贵的圣物视为寺院万年福祉。无锡灵山大佛、台湾佛光山大雄宝殿、庐山东林寺四十八米阿弥陀佛圣象等奠基时皆用此圣物做镇压之宝。

    在慧达菩萨舍利塔基础构建中,将部分五谷砖已经分成若干小块放置在塔基中供养,作为镇塔之宝。

    (四)《清敕修大藏经》即乾隆大藏经,又称清藏、龙藏。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经典有组织、有系统地汇集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经典经过历代翻译、流通和解释,数量很多,从宋代以来,历代结集、编纂成的“佛藏”迄今已有近20种。

    乾隆大藏经不仅包括佛教经典,还包括历代高僧大德对佛教经典的解释、著述及心得体会,涉及佛教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不仅是我国一宗珍贵文物,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敕修大藏经》是中国最后一部官刻汉文佛藏,开雕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清乾隆三年(1738),世称《乾隆大藏经》,该经以《千字文》为编号,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共724函,每函10卷。全藏共收入经、律、论、杂等部著作共1669部。

    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于2009年在北京启动《清敕修大藏经》文物保护项目,该保护项目工程浩大,史无前例,该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盛世形象,可谓“盛世修典”。《清敕修大藏经》经版,曾遭数次撤毁,本次重新刷印,力求恢复乾隆初刻初印原版全貌,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汉文大藏经版,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文物。

    法宝是佛教三宝之一,大藏经代表着佛教的全部智慧,总集佛一切法身慧命,法宝供养乃成为佛教三宝供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重新印刷刊行《清敕修大藏经》,严格按照故宫旧藏乾隆印本印制,全球限量重印100套,弥足珍贵,极具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竖看中国佛教历史,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前268年-前232年在位)造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八万四千座,遍散四洲,其来震旦(中国)者一十有九座。继阿育王散塔近2280年之后,南亚某国的国际友人将释迦如来真身舍利转送来中国山西省临县义居寺供养,这是佛教第二故乡--中国的辉煌荣耀!临县义居寺将会放射出用佛学文化构建和谐世界的光彩夺目的佛光!

    三、宣传圣僧刘萨诃弘扬佛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一)宣传圣僧刘萨诃弘扬佛法的深远历史意义

    1.能够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具体内容是道儒佛学文化。山西省吕梁地区武当山,西晋有著名的道士号称涵谷子先生,他在《悟性穷原》一书中,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作了很好的描述,他说:“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仙佛,只在有志无志之分耳。”“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惟愿人人忠孝节义,报答天地君亲。”“凡修道者须要知觉性而明觉命,既曰学道,所学何事,莫非儒之存心养性,佛之明心见性,道之修心炼性。”三教的统一思想是:以人为本,修心养性,性命双修,欲求长生不死,以为神仙。“修心”是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养性”是练气功,强身健体;炼金石,成丹药,采木草,服天地之气,欲求长生不死,达到神仙的境界。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五行之气”即仁义礼智信,和佛教的五戒是统一的。通过五条戒律,才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目的。涵谷子在《悟性穷原》中说:“五戒者,仁义礼智信:一戒杀,仁也。若不戒杀,有何仁德之心,教人无故不可杀生也。二戒盗,义也。若不戒盗,成何义也,一草一木各有其主,不问清白,由我所取,是无义也。三戒淫,礼也。若不戒淫,无礼极矣。四戒酒肉,智也。若不戒酒除腥,焉得为智,酒乃穿肠毒药,饮之令人乱性、伤神、耗气、烁精,有损无益;肉味阴浊,污秽本性,不戒不能明心见性。五戒妄语,信也。若不戒除妄语,成何信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中国古代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毛泽东思想是继承统一关系。涵谷子在《悟性穷原》中写道:若有德者,要把“一切轮回之心除却。而轮回之心,即人我心、贡高心、执着心、恶毒心、嫉妒心、损人心、利己心、假知心、暴弃心、好杀心,种种不良之心,一刀斩断。”除却这些“轮回之心”后,实质上就是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就是古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圣贤”、“仙佛”。

    上述,“三个统一”的思想理论既是宗教问题;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也是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理论基础。

    2.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吕梁地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历史地位和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是以黄河为母亲河的民族,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我们的黄河文化,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但是其中重要的就是周文化,特别是西周文化。西周文化的基础即奠基人,以政治人物来说,有文王、周公,以智力策划者来说,或者从人伦、人文,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贡献者,就是姜太公姜子牙,他是冀州隰州临河(今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义牒)人。

    吕梁山所以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发源圣地”、“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东传中国的发源圣地”,是与东汉明帝永平年代,熟知吕梁山在中国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和宗教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渊缘;又在朝廷掌握国家财务总汇的大司农,吕梁隰城(今柳林县)人王敏有直接的起决定作用的关系。王敏后被东汉明帝钦任为在朝廷共同执政的三公之一的司徒公。《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司徒公一人,“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仪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舆”之掌管操办也。这就是说,凡宗教事宜皆为王敏司徒公掌管定督之例。

    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兴起后,到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已经衰退,现在佛教徒在印度仅占宗教徒总数的百分之一。世界公认当代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的刘萨诃不仅被神化为观世音菩萨假形化俗,更与佛陀释迦牟尼并比齐肩,被尊称为刘师佛、刘摩诃、佛教第二十二代宗师等,可视为佛教彻底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考察研究圣僧刘萨诃的现实意义

    1.研究学习佛学文化及刘萨诃显学,能够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团体,对广大信教群众的教育目的是:“惟愿人人忠孝节义,答报天地君亲。”(刘萨诃语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宗教。行善积德,普渡众生。修炼的要求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修炼的途径是“三皈五戒”,修炼的目的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仙佛。”

    中国古代社会对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道家称之为神仙,儒家称之为圣贤,释家称之为佛陀。当代称之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所谓宗教,实质是对广大信教群众施行伦理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社会团体。他的“惟愿人人忠孝节义,报答天地君亲”的思想教育,首先是忠君思想,赋予时代内容即是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其次是孝敬老者,亲爱同辈,关怀幼小;第三是见义勇为,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的行善积德教育,要求“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信教群众如能真正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就形成了乐于奉献的社会风气。他要求信教群众“把一切轮回之心除却,而轮回之心,即……损人心、利己心”,这就是毛泽东主席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的不杀生、放生行为和普渡众生教育,实质上就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

    上述佛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他有助于稳定时局,故得到统治者青睐及支持。在西方国家,历来是伦理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当代中国,他也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宗教团体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2.学习宣传圣僧刘萨诃显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千五百多年来,大盛于东亚和南亚,对当地哲学、伦理学、宗教和艺术发展影响深远,自今东亚仍有一个佛教文化圈。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兴起后不久,即传播四周,东传入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印尼。东传其中一条路线是经中亚入新疆(即古代之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称之为汉传佛教。

    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兴起,到十三世纪在印度衰退,目前佛教徒在印度仅占全国宗教徒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国有一亿多信教公民”,其中佛教徒居多数,特别是佛学文化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都包含着佛学文化的元素。

    随着世界许多国家的众多学者和机构,对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藏经洞文献的研究,对会稽阿育王寺和金陵长干寺 阿育王造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瞻仰弘扬,特别是在山西省临县义居寺“慧达菩萨舍利塔”的兴建,世界人民对”刘萨诃者利宾菩萨示现的认知已成共识。继阿育王散塔2280多年后,南亚某国的国际友人将释迦如来真身舍利转送来中国临县刘萨诃创建的义居寺,将“刘萨诃者利宾菩萨示现也”推向极致的国际地位。这将无疑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会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宏伟蓝图。

    3.考察研究弘扬圣僧刘萨诃显学,可以提高吕梁地区及离石县和临县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吕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圣僧刘萨诃开凿敦煌莫高窟近百洞,莫高窟关于刘萨诃的故事画最多,在203、323、300、231、237、98、61、72、81、55窟中,都有大量的有关刘萨河壁画记载和榜题。仅五代莫高窟第72窟的大型刘萨诃和尚因缘变相图,就组合30多个内容,描述了圣僧刘萨诃一生的神异事迹。藏经洞所出有关圣僧刘萨诃的文献资料最多,内容也最丰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考察研究宣扬圣僧刘萨诃,自然就把吕梁市及离石县和临县推向世界,将会推动吕梁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14年11月2日


    作者白礼昌 原为山西省离石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现任吕梁市古代文化研究会刘萨诃研究会分会会长、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三晋文化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顾问、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士、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世界文艺家联合会终身理事、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副主席、国际考古专家。2010年感动中国文化人物、2013年感动世界文化人物。


    白爱莲  印度德里大学艺术学院唐代佛教音乐舞蹈戏剧艺术研究专业博士。

    3b0f03cef298b29688b8cb082e7de0fa.jpg




    上一页:大型画册《慧达法师&千年古刹》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下一页:《吕梁刘萨诃网站》征稿启事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