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三期:近代 西方传教士在汾阳的行迹探究
2021-11-11 20:44:31 417
  • 收藏
  • 管理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山西汾阳的行迹探究

    吕梁学院 张小萍 赵元

    摘要: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清政府宣布弛禁天主教,被清政府禁止了100多年的天主教被正式解禁,基督教新教也随之获得在华传教的权利。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卡尔顿大学先后派出30多名教士与学生来山西汾阳传播宗教,创办医院与学校,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传教士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汾阳以及周边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西方传教士;汾阳;汾阳医院;铭义中学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清政府宣布弛禁天主教,被清政府禁止了100多年的天主教被正式解禁,基督教新教也随之获得在华传教的权利。自此,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一些传教士已由沿海深入到中国西北的山西、陕西、内蒙、甘肃等内陆省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卡尔顿大学先后派出30多名教士与学生来山西汾阳传播宗教,创办医院与学校,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汾阳的行迹做一考察与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汾阳的地理与人文概况

    汾阳地处山西腹地,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区,系吕梁山支脉,东南部为平原,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是主要的粮棉产区。

    汾阳始建于春秋初期,距今2600余年,作为郡、州、府的历史就长达1500余年,是一个历史悠久、极具人文底蕴的地方,唐初诗人宋之问、一代名将郭子仪、北宋名将狄青、元代监察第一人吕蒙甫都在汾阳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汾阳国土总面积1179平方千米,人口42万,境内有蒙古、朝鲜、回、彝、满、土家6个少数民族。居民思想开化,宗教信仰自由,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5种宗教,信教人数约有5万人,已正式批准的天主教教堂8处,基督教教堂8处,佛教4处。

    汾阳,清代时为汾州府,是明清时期山西省的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因其地处太原盆地的西端,是太原通往西北等省的重要通道,是近代山西腹地的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因而成为富商大贾、文人雅士的荟萃之地。

    二、西方传教士在汾阳的行迹考察

    1885年,一些西方传教士看中了汾阳这块宝地,决定在此开展传教工作,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生活习性、文化差异等困难,深入民众之中,讲解教义,传播宗教,并筹资选址,创办医院,建立学校。

    (一)传播宗教,发展信徒

    传教士在汾阳的传教活动,始于1885年。1885年秋,美国人马丁・卢瑟・斯帝森(Martin Luther Stimson)来到汾阳,开始了传教工作。起初,马丁・卢瑟・斯帝森的传教并不顺利,人们视他为迷魂药,避而远之。对此,斯帝森并不气馁,为了得到当地民众的接纳与信任,他经常有意识地融入当地居民中,从服饰装扮、言行举止都尽量贴近当地民众,戴假发,梳发辫。1886年,他又购买了汾阳城太和桥街上的一间粮食仓库,作为教堂和住所,教堂向所有想了解耶稣的人开放,人们在这里可以喝茶与品尝蛋糕,尽管如此,对基督教仍然持怀疑与排斥的态度,信教的人数仍然很少。

    (二)“借医术以传教”——创办汾阳医院

    1889年美国奥柏林神学院1881届的毕业生、外科医生文阿德(Irenaes J. Atwood)来到汾阳,1890年,在汾阳城内南水井购置了一块面积约10亩(0.667公顷)的空地,建起礼拜堂、住宅、戒烟所,“借医术以传教”。由于在此就医不收药费,且医生医术高明,之后,来诊所就医者逐渐增多,有的人在病愈之后就开始逐步接受基督教。                        

    1899年,文阿德返美度假。当时正值义和团运动,由于山西巡抚毓贤支持义和团活动,汾阳的传教士遭到义和团的杀害。1902年,文阿德返华,开始办理教案,索要赔款。教案办理完毕,文阿德将赔偿银全部用于整修教会楼房,同时,将戒烟所扩展为“宏济施医院”,“宏济施医院”即汾阳医院的前身。 1907年,美国基督教会委派裴万铎(Reverend W. O. Pye)到汾阳,裴万铎牧师是卡尔顿大学1903年的毕业生,1905年进入奥柏林神学院学习。1907年毕业之后,被任命为奥柏林第一教堂的牧师。 他在汾阳传教任上,拓宽了传教的范围,把传教工作扩展到晋西、陕西、内蒙、甘肃等地,随着传教工作的发展,医疗工作也随之发展。 
      万德生医生也是卡尔顿大学1903年的毕业生,是裴万铎牧师的同学。他在1909年获得约翰斯・霍布金斯医科大学的医学院医学博士之后,接受了美国外国使团委员理事会医学传教士的职位,和太太来到中国,与裴万铎牧师一起计划建立一个内地传教工作站。
      1910年,万德生在汾阳城内西门街购买了一处民房(旧称翠花宫,现为实验小学)设病房、病床、手术室、职工宿舍,而将南水井旧址处作为门诊部,开展了腹部外科等手术。同时雇用华人常守田、王道正、王子才分别担任总务、医助等工作,并聘请协和医院毕业生马文昭、安介眉、张不凡等人来院,加强医疗技术,扩大业务范围。裴牧师和万德生医生认为,应当培养中国的基督教领导人从事当地的传教工作,万德生医生尽力帮助中国学生进入医药卫生学校,同时也计划建立一所一流的、设施完善的医院供中国医生和护士进行实习,以便他们将来为家乡或周围地区的群众服务。 
       宏济施医院的戒烟及治疗疾病有一定成效,当地人对西医逐渐有了比较好的印象。1914年, 宏济施医院与山西省军政府和汾阳公署达成协议,将汾阳城内的一块公用土地,即原汾阳府同知衙门旧址(汾阳城内二府街北)作为新建医院的院址,由教会、山西省政府与地方士绅、教会三方筹资进行兴建。这份协议达成后,万德生返美述职,并开始了新医院的经费募捐工作。 1916年,万德生回到汾阳,聘请建筑师、安装人员、泥瓦匠,动工建造新医院。[1]

    为了扩大医务,方便病人就诊,万德生与官方商定,医院名不再冠以“济”、“施”等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字眼,而命名为“汾阳医院”。
      汾阳医院1916年动工兴建,美国人伯格米尼先生为建筑师,设计并监督医院大楼的早期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泥瓦工匠先是从天津雇用,后由于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元贬值、资金短缺、备料运输困难等原因,窝工严重,曾一度改用本地工匠。

    1919年6月,汾阳医院的规划已经完成,办公大楼部分封顶,男、女病房也已接近扫尾工程。1920年,美籍华人吴洛福先生接办了医院的建筑工程。 
      1923年4月,住院病人迁入了新医院。新医院安装了电灯、电话,发电机、供暖设备。 1924年 “U”字形大楼竣工。这是当时汾阳城内最大的建筑工程。也是当时一所现代化的医院。汾阳医院开诊时,山西都督阎锡山发来贺信,对万德生大夫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说,因为事务太多,不能亲自前去祝贺,“所以我送你一幅字:‘不管穷人富人都要帮助’,我希望开业那天,把我的题词刻在一块大木板上挂在外面,以便让所有人看到并知道我对你的工作感兴趣”。万德生先生创办的医院,是当时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西式医院。由于他的医疗工作享誉山西,特别是在控制瘟疫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受到山西省政府的六次表彰。

    (三)发展地方教育——创办铭义中学

    传教士在创办汾阳医院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汾阳的地方教育事业,他们开办幼儿园、小学、圣经培训学校、成年人培训学校、文法学校等,这些学校皆由汾阳传教站管理。此外,传教站还为当地的妇女创办了女校,名为莱地亚戴维斯女校。这些学校的创立,为当地民众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也为日后创办铭义中学积累了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

    1915年,经过多方筹备,创办了铭义中学。铭义中学为私立学校,办学宗旨为“以锻炼强健体魄,陶冶公民道德,充实生活技能,培植科学基础,启发艺术兴趣,遵循‘苦读、苦炼、苦作’之校训,养成学生服务精神,俾能肩负乡村建设,谋求民族生存。”①学校实行校董事会的管理模式,历任校董事会成员由公理会属各教育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校长由董事会聘任,学校管理部门分别为文牍、教务、训育、会计、庶务、体育、卫生等七处,负责日常教学的运行及管理。为了加强管理,还成立了各种委员会,如校务委员会、训育指导委员会、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图书委员会、成绩展览筹备委员会等13个委员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理论课之外,开设了劳作实习课,并设有劳作实习场,供学生们实际操作训练。学校还制定了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应守通则、教师规则、试验室规则、图书室规则、自修室规则、阅报室规则、宿舍规则等19项规则,以期规范学生的行为处事以及生活方式,另外,还制定了教职员规则,规范教职员的教学行为、生活习惯。

    铭义中学尽管是由卡尔顿大学的传教士创办的,首任校长为美国人恒慕义,但它的最终目标是尽快培养中国人去接管它,所以从1921年起就由中国人管理,即中国的老师、中国的校长,逐渐发展成为一所中国学校。

    铭义中学管理模式比较先进,管理方法比较精细,其办学模式、管理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汾阳中学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①参见王希良整理的《铭义中学的学校管理与规章制度》,《汾中百年系列丛书资料》2009年第一期。

     

    三、影响及评价

    从1885年西方传教士首次来到汾阳传教,到1941年,美国卡尔顿大学从铭义中学撤走最后一批教师为止,传教士在汾阳活动达半个多世纪,他们传播宗教,创办医院,兴办学校,为近代汾阳的文化教育事业乃至华北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一,西方传教士在汾阳的活动,具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山西外有黄河,内有高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山西民风淳朴,思想保守,囿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西方传教士在汾阳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思想理念,打破了闭塞僵滞的社会局面,传播了近代西方思想。

    第二,创办医院,引进西方的医疗技术及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医治疾病,保障民众健康,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及周边省份的医疗条件。汾阳医院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的一所著名医院,被誉为“小协和”,万德生大夫也受到了山西省政府的六次表彰。此外,早期开办的戒烟所,在当时鸦片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解除吸食者的痛苦,帮助其摆脱对鸦片的依赖,对增强民众体质,发展生产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创办铭义中学,制定“卡尔顿在中国”计划①。该计划通过派遣卡尔顿大学的学生来铭义中学教授英文、传播西方文明。截止1943年,该项目共向汾阳派了28名男女学生,其中19名在铭义中

    ①参见2005年10月1日,美国卡尔顿大学档案管理员海里曼与2003届毕业生本杰明·伍德在汾阳中学的专题报告“汾阳中学与美国卡尔顿大学的历史渊源”,汾阳中学外事部任志勤译。

     

    第四,学工作过。这些学生有的是卡尔顿大学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大三的在校生,他们在铭义中学教两年英文,然后返回卡尔顿大学继续读书。

    “卡尔顿在中国”的计划,一方面,卡尔顿大学的学生在铭义中学讲授英语,为铭义中学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语言氛围,为其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该计划也为卡尔顿大学的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他们英语跨国交流能力的提升。

    第五,铭义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该校的办学宗旨明确,特色鲜明,实践技能突出。在管理模式上,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为一体,各个管理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了一个全员育人授业的教育体系。铭义中学的办学体制、教学管理模式为当今的私人办学提供了借鉴及有益的启示。

    尽管传教士为汾阳的地方文教、医疗、卫生等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作为传教士,毕竟来自帝国主义国家,他们的思想无不打上西方殖民统治者的烙印,他们在创办医院、兴建学校的同时,也将西方殖民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当地民众的思想中。特别是有些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刺探情报,走私文物,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

    (本文的撰写得到山西汾阳中学外事部任志勤先生的大力帮助,他无私地提供大量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白林海.山西汾阳医院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李光义.汾阳基督教公理会简史.刊载于《汾阳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汾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张小萍 女 1964.7,山西孝义市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大学本科,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联系地址: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13097577802,邮箱:zhangxp20080701@163.com

    赵元 男 1957.6,山西兴县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联系地址: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13037096748,邮箱:13037096748@163.com



    上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三期: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下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三期:酒泉刘萨诃资料辑释3(《敦煌学辑刊》稿)..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