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三期:吕梁:传统文化教育热度渐增 如何去挑动孩子味蕾
2021-11-11 21:52:01 357
  • 收藏
  • 管理

    吕梁:传统文化教育热度渐增 如何去挑动孩子味蕾

    冯海砚

     

    时下,我市传统文化教育热度渐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们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孩子,那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市区各小学、幼儿园的文艺汇演节目中都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介入。或情景剧表演,或诗歌朗诵,或书法绘画展示,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影子。

     

    兴趣始终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好事,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更是教育应有的项目。然而,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书本知识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和科学结合,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去挑动孩子的味蕾,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要体现在教材中

    5月24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巡讲”在离石区第一中学开讲,由著名作家、原山西作协副主席张石山先生主讲,主题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养护”。张石山先生用历史故事告诉大家,最先进最深厚的文化就在中华本土。传播传统文化就是寻民族精神之源、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做人明理之本,是人生的文化之旅,将构架起人生的精神高度和智慧宝库。

     

    这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活生生例子。然而纵观我市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大多数学校还只是停留在一些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中。

     

    在当下,一些学校和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机构在推广传统文化时,只强调形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弄成了作秀:一些传统文化课程,要么是让孩子们着古装,要么是行跪拜礼。这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时,内容选择尤其重要,我们要学习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是能够和今天以及未来发展相结合的部分,而不是那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教师的教材当中。只有和课本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和掌握。

     

    当然,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需要注意把握两个规律。第一,要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一些人对学习传统文化曾有一种误解,好像参加穿汉服等活动,就是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事实上,这些活动带给孩子们的只是比较肤浅的东西。此外,教材中选取古文时,不可因编写教材的需要或编写者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过于片面的挑选和删减。要呈现给孩子们一个客观的世界,然后引导他们去辨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要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不区分年龄套用同一种方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背诵《三字经》等简单内容,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灌输,而应当引导他们将个人生活经验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事、物进行互动。

     

    进教材、进课本、进课堂,最终要进学生头脑。只有让青少年更多地去感知、实践和体验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真正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社会中

    传统文化的面很广,不只是简单的让孩子穿一身国学服装,摇头晃脑地吟诵几句《三字经》、古典诗词就可以。

     

    近年来,社会各界关心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教育着手”“传统文化要进校园”“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应当从学校教育着手。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底色工程”,也是“铸魂工程”,学校教育无疑是重要阵地。但也应当看到,在信息化时代日益加速的今天,教育的范围不可狭窄,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不能仅仅框定在学校教育层面,而应立足社会各种各类教育中。

     

    市区一家国学馆开馆不到一个月先后迎来了上万名学生前去学习。来学习的孩子大多数是学校统一组织。“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场地和课程安排,只能依托社会教育机构让孩子多参加这样的文化教育。”市区一学校负责人这样介绍说,她也希望类似国学馆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能够越办越多。

     

    也就是说,传统教育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如今,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企业、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等都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场所。孩子走出学校可以参加社会培训机构,也可以参加社区、团体组织的各类活动,还可以参与政府或者公益机构组织的社会公益性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融入开放的、丰富的社会教育之中。目前,我市社会性质的校外活动场所有许多,这些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适应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体验性的教育活动中,让少年儿童在活动和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吕梁泰化集团开设的国学馆,正是作为集团旗下学校教育的拓展与补充,让同学们有条件在优美的园景中学习博大精深的经典,接受诵读、国学讲解、口语交际、茶艺、书法、棋艺等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孩子在生态园中学习知识,收获感悟,形成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品质。”这也正是该集团创办国学馆的初衷。

     

    不难看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贯通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接融合,传统文化的铸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挥。

     

    传统文化要回归到生活中

    诸如诗词、古文,以及礼仪、礼节、服饰等的传统文化,客观来说,它属于传统文化中比较表层的东西,绝不是最核心的东西。

     

    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价值观。当然,价值观的锤炼需要在生活当中磨练和萃取,更需要回归到生活进一步激发价值所在。“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办出风格、办出特色,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国学馆学习。”吕梁泰化学校副校长马利军的话一语中的。

     

    据了解,我市大部分学校和一些社会办学团体、机构在常规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仍然面临“两张皮”的困境。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中小学以专题教育形式开设,传统文化要么被当作装点门面的缀饰,要么被视为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补充。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不只是接受一门学科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应该渗透在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要求教育者从孩子出发组织开展一些重整性的与孩子生命体验相结合的活动。而这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一要明确选什么,要选那些最优秀的东西,比如“诚”的观念。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诚实守信、言行合一。再比如“仁”的观念、“义”的观念,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教育和关注这些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特点,但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只能说由浅入深。对小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图画、视频等方式,传授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简单知识,比如孔融让梨所反映的谦让。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能力去学习古汉语,因此需要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现代的语言和方式,让他们去学习。到了中学,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了,便可以读一些经典。总之,每个阶段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价值观、人生信仰的教育是贯穿一生的,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这样鲜活的教学和创新的互动,其实就是让传统文化回归到了生活中。“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在于让孩子们在经典的熏陶和滋润下更好地成长,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中积淀文化底蕴,接受经典熏陶,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和情商发展。”市区一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这样说道。

                               (原载《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2017年6月21日)



    上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三期:古籍刘萨诃文本 下一页:《吕梁传统文化研究》2018年第三期:松龛六行字,晋商几多情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