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关于红军东征谋划在留誉镇建立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首府的历史考察
2021-11-11 23:25:30 818
  • 收藏
  • 管理

    关于红军东征谋划在留誉镇建立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首府的历史考察

    王书平

     

     王书平,男,山西柳林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山西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曾任吕梁市委员市委政研室主任。人文历史专家,区域经济咨询专家。2020年被离石区委区政府聘为文旅产业发展专家(顾问)。曾主笔代市委草拟《(一主三化)》建设新吕梁实施纲要》等指导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文件20多件。主笔撰写的《吕梁颂歌》电视片,获山西广播电视专题片“一等奖”。

        著有《西河诗草》,出版《人文离石》。受离石区委、区政府、区纪委聘请,先后任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于成龙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安国寺)展陈总策划、总撰稿、总指导。   

     

    〔内容摘要〕红军东征的首要目标是坚持“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有三大任务即:扩红、筹款、在山西西部建立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那么,计划建立的抗日根据地首府在哪里呢?本文通过认真梳理、分析东征电文和事实,从东征前后中央的决议训令、进入山西后的作战部署、用兵策略,提出拟建立的抗日根据地首府在中阳县留誉镇(今柳林县)的结论。填补了红军东征历史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 〕红军东征;根据地;留誉

      

    留誉古镇,位于吕梁山西麓腹地。这里位于吕梁山与黄河,柳林与石楼之间的地理中心位置。其地川宽水旺,土沃粮丰,商贸繁荣,人烟辐辏,是民国时期中阳县六大集镇之一;也是当时阎锡山太原绥靖公署之中阳县政府重点经营的地方,常驻军一个营。到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这里成为阎锡山防卫陕北红军的第二道军事防线的重要节点,同样也成为中共中央重点关注的地区。其中仅在毛泽东与东征红军前线各部的作战部署、战斗指示、战况通报、战役小结等密电往来中,就30多次提到留誉镇。分析这些历史文献,参考革命先辈的回忆录,发现其所有指向,就是谋划把留誉镇设为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首府。

    今天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填补了红军东征历史研究的空白,为我党根据地建设历史的再认识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于今天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毛泽东预设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区与突破黄河天险后的战略重点地区

    红军东征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决定党中央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因此在确定东渡黄河开辟抗日道路之后,就通过陕北红军各级负责人和地方党组织深入调研、彭德怀、林彪等红军领导人奔赴一线侦察,进行了的科学的筹划。

    1. 东征前的初步设想:在黄河东岸建立根据地,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党中央为实施“在发展中求巩固”的战略行动,在1935年12月23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东征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猛烈扩大红军”,“开辟山西西部(靠黄河一带)五县以上地区,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1936年2月18日,东征总政委毛泽东、总司令彭德怀在《关于东征作战的命令》中要求:方面军“占领吕梁山各县,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在东部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一军团渡河之后,“于第二日(即二十二号)或第三日(依渡河快慢及敌情决定),相机占领留誉地区。”当时任党的总书记的洛甫(张闻天)在1936年2月20日《论红一方面军的东征》中明确指出:“红一方面军东征,不是为了保守现土,而是为了开辟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新局面。”由此可以看出,渡河前中央把在山西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对留誉镇地区特别关注。

    2.红军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后,迅速占领留誉镇地区,并开始建立根据地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在中央红军结束长征之前,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就在晋陕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阎锡山对红军早有防范准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阎锡山太原绥靖公署除成立各地“防共保卫团”外,晋绥军在黄河以东划片分区,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黄河天险与沿岸堡垒防线,如中阳县属王家坪、三交镇、石楼县属河底、转角等,是直接封锁守备地带;第二道是吕梁山与黄河之间各城镇防线,如中阳县属金家庄、留誉镇,石楼县属小蒜镇、义牒镇等各驻一个营,是中间阻抗地带;第三道是利用南段吕梁山脊天然屏障与隘口阵地防线,如中阳县属关上、弓阳镇,隰县属水头镇,是重兵把守的抵抗地带。①

    在东征总部的周密部署与红军凌厉攻势下,1936年2月20日晚上,先头两路红军迅速突破黄河天险,林彪、聂荣臻红一军团经战斗,从中阳县坪上村强渡黄河,攻占三交镇;徐海东、程子华红十五军团从贺家洼、咀头渡过黄河进入石楼。红军进入黄河东岸,即分兵数路: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一路于2月23日占领留誉镇,进逼中阳。当时驻守留誉镇为闫军杨耀芳71师温如玉207旅周森414团属一个营。红一军团第二师攻占留誉镇,俘敌100余人,缴枪100余。

    东征总司令彭德怀在2月23日20时给红四师领导的电报中通报:

    “陈(光)、彭(雪枫)、黄(永胜)并报毛主席至徐(海东)、程(子华):(一)我一师于本日十三时进到留誊(誉)镇。该处原有敌一个连及营部,民团数十,......。(二)二师主力今晚宿舍(金)家庄、柳林镇、春动(锄沟)镇。我们于十五时到达柳鞭沟(注:此村为柳家沟,位于金家庄与留誉镇之间,原电文字误)宿营。”(三)你们现在何地,情形如何,望告。彭  ”②

    以上电报表明,至23日红军两个军团胜利渡过黄河,控制了石楼县贺家洼、辛关至中阳县三交镇(今柳林县)的所有渡口。向东推进到以留誉为中心的今柳(林)石(楼)公路一线,占领了横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的地区,完成了东征战役的第一步任务。

    突破闫军第一道防线,毛泽东于2月23日20时给彭德怀等电报中指示:“方面军目前基本的方针是,用极大努力,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二百里地带建立作战根据地。”“拟以一军团位于留誉镇、暖泉镇、水头镇、坪底及中阳城附近。”同日24时,红一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给红四师领导人陈光、彭雪枫、黄永胜电报要求:“军团以赤化地方、争取资财、待机出击之目的,拟于二十四日,以第一师留留誉镇,第二师移土门地区,军团直属队移到刘家庄、塔上一带。第四师应与明拂晓时开始移动,经梁山顶、普善庄、冯家岔到合家圪㙮地区。”以上东征密电反映出,当时红军主力全部集结于以留誉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实现了东征前的初步预定目标。表明留誉镇在红军首长渡河前与进入山西后的谋划中,处于十分的重要位置。

    紧接着2月24日,毛泽东在石楼县张家塌,以东征总司令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名义,在给红军各军团、各师、各团首长的《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中,在分析敌似将三路进攻石楼的基础上命令:“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之有利条件,完成东征计划的第二步任务。”“具体任务是:A使红军与居民群众相结合。B使红军干部与山西敌情、地形、政治、经济、社会情形等之了解与熟悉相结合。C从政治、军事工作提高战斗力。”部署是:“一军团位于留誉镇、晏家荣(应当为杨家峪)、暖泉镇、坪底、土门一带,其赤化工作范围包括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各兵团部队勿过于分散,赤化工作着重于大道及要点。”

    从当时自然条件、闫军分布及红军的战略目标分析,留誉镇位于“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的中心。背靠陕北苏区,可以连成一片,互为照应;东有吕梁屏障,可以缓冲汾阳、孝义闫军的突然袭击;南连石楼、永和,高山险阻,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留誉川及其周边,农耕条件相对优越,有利于生存与发展。东征总部就是要把留誉镇作为发展抗日根据地中心的重点。

    二.留誉镇地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优势,闫军分布相对薄弱,有利于建立抗日根据地

        党中央在决策、电报中反复强调,要建立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那么谋划并实施的这个根据地的首府在哪里呢?

     1.留誉镇在清末、民国时期,是中阳县西山地区的地理中心与物资集散中心。留誉河与相距南北各约10公里的暖泉河、金家庄河,是并列的三条发源于吕梁山而向西流入黄河的通山河。在农耕社会条件下,这些河流既是大河川,又是米粮川,也是原始大道。这一带近代商贸兴盛,正常年景是吕梁山区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域。在原始交通条件下,这里东距吕梁山,西距黄河各约30多公里。东部河川交通条件较好,翻过吕梁山进入南川河,向北是中阳县城,向南是关上及隰县之水头镇(今交口县城);再向东经过石板上、大石头、大麦郊等垭口,就进入孝义、汾阳晋中平原或双池、回龙、灵石等晋商富庶之地。西部河川翻过约10公里大山便是黄河边三交镇,渡过黄河即吴堡县与清涧县交界地。南距石楼城、北距柳林镇(今柳林县城)各约40公里,分别要翻三至四坐大山。由于地理位置中心,冬季农闲时留誉镇物资贸易集会,秦晋两省周边五六个县来赶集的达到数万人。从军事角度讲,避开中心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走上抗日前线,无论筹集粮草,还是囤积物资,都是比较理想之地,符合瓦窑堡会议关于“开辟山西西部(靠黄河一带)五县以上地区,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的条件。

    2.由于山河格局,红军东征时阎锡山晋绥军在留誉镇周边布防相对薄弱。红军到达陕北后,阎锡山颇感震惊,立即把晋绥军8个步兵师,3个独立旅,1个骑兵军(辖3个旅)和8个炮兵团全部用来防共。在黄河东岸从黑峪口到禹门口300多公里地段部署了4个旅另1个团。

    其中杨耀芳71师属丁炳青216旅432个团负责兴县、临县、离石3县河防黑峪口、罗峪口、克虎寨、第八堡、碛口等渡口,团部驻离石,旅部驻临县;

    杨耀芳71师属温如玉207旅邢家骧413团、周森414团分别负责石楼、中阳两县河防军渡、王家坪、三交、转角、龙王迮等渡口,旅部和414团团部驻中阳,413团团部驻石楼;在留誉镇、金家庄、小蒜镇、义牒镇各驻1个营。

    孙楚(正太护路军司令)总指挥部驻柳林镇(时去南京未归)辖三个旅在陕北绥德一线,二个旅在汾阳到军渡公路线,其中101师第三旅2个团在离石县柳林镇机动防守。

    李生达72师属吕瑞英209旅418团和杨澄源属梁鉴堂209旅负责永和、大宁、蒲县3县河防,旅部驻蒲县、团部驻永和。

    另外晋绥军所有兵力除绥远留小部分外,全部集结在汾阳、孝义、蒲县和大宁山岳地带,加上炮兵团,构成火力强大的防线。以上各部及12个地方性“防共保卫团”都由晋绥军前敌总指挥第34军军长杨爱源指挥,司令部驻孝义。 ③④从闫军的布防可以看出,由于河防战线长,要保障黄河渡口、山岳隘口、县城等重点,兵力有限无法安排,因而形成多重点而无重点,处处设防,处处难防的困局。所以黄河与吕梁山中间地带留誉镇、金家庄、暖泉、坪底、小蒜镇、义牒镇等,虽有驻军却防守不力,形成了闫军力量相对薄弱的区域。

    3.留誉镇周边山川阻隔,如果占领这一带中心集镇,便可形成约250平方公里范围的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按照毛主席在南方斗争的经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谋划建立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在吕梁山区留誉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统一思想,做好东征准备工作,1936年1月31日军委召开了延长会议。当时毛主席在阐明东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渡河东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通一条北上抗日的道路。”“过河之后,首先要在吕梁山建立抗日根据地,”解决红军给养和扩大的问题。“这样,进,可以到抗日前线。”“退,则有陕甘苏区作支撑,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⑤从东征电报分析,当时总部所谓“根据地”有两种:一是临时作战根据地,如后文中关上、水头一带;一种是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而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首府的选择非留誉莫属。其一距离闫军力量相对集中的中心县城、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较远,有利于防患敌情。其周边柳林镇、中阳县城、石楼县城敌军翻越三四座大山而来,最少需要6—8小时才能到达。汾阳、孝义敌军反攻要翻越吕梁山需13—15小时以上。东部利用吕梁山天然屏障,驻军坚守有利于防卫汾阳、孝义晋中盆地敌军的进犯。其二是越吕梁山与东部富庶之地距离近,有利于采集军事物资、开发战争资源。其三与抗日前线近,有利于形成直接对日作战局面。其四有早期晋西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的工作的群众基础。其五西靠黄河,与陕北苏区连城一片,有较大战略回旋余地,可以互为照应。以上条件完全符合军委延长会议精神。因此,占领这一区域,就完全可以实现中央预定目标,在“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形成以留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事实上,从各类电报、文献中可以发现,当时东征红军总部自始至终关注、赤化、控制着这一区域。

    三.红军东征进入山西后的重点赤化地区与临时后方休整基地

    为了实现红军东征的重要战略目标,东征总部进行了前方、后方总体运筹和科学安排。从地方政权建设到军事进攻,进行了扎实的工作。

    1. 林彪、聂荣臻在留誉镇侦察敌情、召开会议,红一师开展调查赤化工作、建立战地医院。当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中写道:“22日一军团的部队已全部渡过了河并乘胜占领了留誉镇。开始,我们奉命在留誉镇地区建立作战根据地。”当时,军团部设在留誉镇,林彪、聂荣臻等红一军团首长,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军事侦察、战斗部署、宣传赤化工作。刘亚楼、萧华、李天佑《红二师关上战斗详报》中也说“我军原拟以战备姿态,在沙塘、留誉附近进行赤化及筹款工作。”

         2月23日,军团部首长林彪、聂荣臻在留誉镇召开了3个师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红一师首长陈赓、杨成武,红二师首长刘亚楼、萧华,红四师首长陈光、彭雪枫都参加了会议。军团长林彪主要分析了敌情:阎锡山撤职留用因河防失守的207旅长温玉如,并将晋军分为南北两路2个兵团,4个纵队,分路西上堵截红军。特别是号称“满天飞”的周原健独二旅,快速“向留誉镇一带扑来。总部命令我迎接敌军,打掉周原健的威风。”政委聂荣臻指出“毛主席率红军总部工作人员已于今日从房儿沟渡过黄河,经东辛关进驻义牒镇。义牒镇距留誉镇不过80里,打掉晋军独二旅对留誉镇的进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⑥

    到2月24日,直属队东进到塔上一带,红一师仍然在留誉镇地区开展赤化工作。林彪、聂荣臻于2月24日17时电文报告东征总部如下。

    “ 毛主席:(一)我们率直属队于十二时前移至塔上、张家庄。一师仍留留誉镇,二师移土门、沙塘,四师今日到土善寺宿营,明日到合家圪㙮。(二)彭(德怀)今日随二师到沙塘,明日率八十一师向石楼前进。(三)给我们电,请发三十一分队。 林、聂  ”

    彭、毛于2月25日2时致电林、聂:“A.以一个师位于留誉镇 其游击工作范围东至中阳,西至三交,北至柳林,南至土门。B.以一个师位于暖泉镇,其游击工作范围,东北至中阳,东南至水头镇(不含),西至小蒜镇。C.以一个师(附电台)位于南川河上游,以车鸣峪或关上为中心,其游击工作范围北至中阳,东至大石头,南至开府,东南至山底。D.军团直属部队位于车鸣峪、留誉镇之间普善庄一带,工作范围自定之。”由此看出在红军初进入山西时,东征总部对留誉镇位置的考量与重视,其部署的工作范围总是以留誉镇为中心展开。

    根据红军东征战况发展的需要,红一师迅速在留誉镇建立了战地医院。留誉红军战地医院,设在镇内最大的庙宇洪教寺里,南方红军称为祠堂。洪教寺是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刹,其格局为南北两大院落,南院有关公庙、戏台,北院有老君庙、佛殿、僧舍等。松柏环抱,碑碣林立,建筑巍峨,香火旺盛。加之留誉一年有二、四、七、九月四次物资贸易大集会,因此洪教寺成为方圆数百里很有影响的庙宇。战地医院设立后,医治了东进负伤以及关上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指战员和俘虏的闫军负伤人员。到3月4日林、聂致彭、毛等电报说道:“四师昨日在马路上截获十五后方医院药品颇多,约值五千元以上,始于明日后送凤尾村。除留小部分在前方应运外,大部分送方面军转后方医院用。”可以看出战地医院的物资来源。同时,政工干部、红军宣传队,抓住时机,在镇里进行了文艺演出,利用各种形式把共产党的主张、红军的性质、东征的目的向广大群众进行了宣传。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周恩来、毛泽民与中阳县三交镇(今属柳林县)中阳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建立根据地奠定了组织基础。尽管山西过去有地下党组织和晋西游击队等的活动基础,但是阎锡山统治多年,对于红军来说是个陌生的区域。因此红军东征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地方政权,在山西扎下根来,造成巩固的苏维埃根据地,为北上抗日做好准备。2月22日,红军攻占三交镇的第二天,毛泽民带领部分干部来到三交镇。随后黄天云、黄石山、贺建山、闫红彦等党政工作人员也陆续来到三交镇,开展地方党、政、青年、宣传、保卫工作。2月24日,红军总部在石楼县西卫村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扩红筹款,和创建根据地等工作。⑦为了落实西卫会议精神,毛泽民等经过宣传发动,在三交镇成立了山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推举开明人士李文才任主席,副主席黄石山、军事委员高立三、肃反委员李凤鸣、财政委员李文信。特别如黄石山同志,是清涧县人,在三交、留誉一带有很深的工作基础。对红军东征期间,了解河东状况、掌握山西敌情、开展地方工作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交镇位于八百里晋陕黄河东岸中部,古来为晋陕交通要塞。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陕北苏区与河东联络、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侦察、了解、掌握阎锡山政策和晋绥军动向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距留誉镇30多公里,是留誉镇通往陕北的必经之地。中阳县苏维埃政权在三交镇的建立,是东征总部在山西西部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总部署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此,大约一周后负责后勤、民运、兵站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也来到三交镇检查和指导工作。⑧

    3.林彪、聂荣臻关上战斗,打破阎锡山第三道防线,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地的建设,必须靠战争的胜利来保障。为此,红军在突破留誉、金家庄、暖泉、石口等第二道防线后,毛泽东与彭德怀数次致电林彪、聂荣臻等人,要求迅速夺取关上、水头一线吕梁山隘口地带。根据红军总部指示,2月25日徐海东部红15军团在隰县蓬门消灭了增援石楼的晋军203旅一营。2月27日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在关上战斗中消灭了阎锡山驰援中阳的周原健独二旅。关上、蓬门大捷,标志着红军突破了闫军在吕梁山脊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东征站稳了脚跟,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毛泽东率领东征总部迅速东进,红军两大主力在大麦郊地区会师,为建立吕梁山根据地,东进抗日创造力重要条件。

    四.红军在郭家掌分兵后,留誉镇仍然是重点赤化、控制地区与回师陕北的必经之地

    红军东征初期,进入山西后大致按照三片区域来部署经营:依托吕梁山屏障,东部作战、获取物资区域;西部在“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以留誉为中心为创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区域;南部石楼、永和为拓展发展区域。背靠河西陕北为老苏区。

    随着关上、蓬门战斗的胜利,阎锡山第三道防线被突破,形势豁然开朗。在3月1日红军总部对东征作了新的部署。一是对全国形势提出了新判断,彭、毛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中,提出了“停止一切内战,红军、白军联合起来,一致抗日”的口号。二是总结渡河五天战果,对战地形势作出新分析。3月1日彭德怀、毛泽东给林、聂、徐、陈等的电报(本段下同)指出:“特别是关上的胜利与水头的占领,使红军取得了在山西创立根据地的初步自由。今后的任务是确切粉碎新进攻与用切实工作创造根据地。”“使我们夺取了石楼、中阳、孝义、汾西、隰县五县交界这个在军事上有极大意义的地区”,“对于我们的作战与创造根据地给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是对“争取打第二个胜仗”作出新部署。为巩固这一区域 ,“两军团主力应在以关上为中心与以水头为中心的地区,蓄养部队锐气 ,发动群众斗争,把英勇的红军与有利的地区结合起来。”形势的向好变化,使红军东征总部更加关注与赤化留誉镇地区,留誉镇不断在敌我情报与互相争夺中显示着其重要性。

    1. 红军东征总部努力保持对留誉镇地区的控制。在关上战斗胜利后,彭德怀、毛泽东于2月28日19时致电林彪、聂荣臻等首长:“甲、关上、水头之线,即石楼、中阳、孝义、隰县四县交界地区,是我军作战枢纽,在地形上又是最好的临时后方根据地。望下创造作战根据地的决心,努力进行该地东南西北四方面各五十里地区的群众工作”“乙、工作重心,放在该线附近及通石楼、通暖泉、通留誉、通中阳、通汾阳、通孝义、通大麦郊、通水头、石口、川口,通双池各条大道上,每地派一工作组。”此电报显示了红军刚占领了吕梁山枢纽地区,要保持五条大道的目的:通石楼、水头、石口、川口是红军东征总部要东进(其时东征总部在“石楼西端三十里处之张家塔”)吕梁山,通大麦郊、双池与通汾阳、孝义是为了红军东下晋中平川,通暖泉、留誉与通中阳则是为巩固后方地盘与交通。显然在东征总部的谋划中,留誉镇仍是全盘棋中的重要区域,因而在敌我情报中反复出现“留誉镇”。

         关上战斗的胜利,迫使闫军陕北“剿匪”总指挥孙楚5个旅10多个团的兵力撤回山西,减轻了陕北红军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东征红军各部从大局出发,时刻维护留誉镇地区在我手中。如3月3日2时林、聂致彭、毛电:“为争取我军赤化时间,调动由陕北撤回之敌向汾阳前进,免其经留誉南进,威胁我左侧及后方联络线,故我除佯言攻汾阳外,本日以一部攻击汾阳。增敌恐慌并可震动太原。”这里所谓“争取我军赤化时间”,具体是指为当时在留誉镇地区开展赤化工作的红一师部队争取时间与空间。

    到3月4日,彭德怀、毛泽东在给林、聂、徐等首长的电报中分析敌情:“判断闫敌进攻部署业已完毕。其主力四个团,将由中阳、傅家塔、留誉镇向关上、暖泉镇之线前进。”“十五军团在暖泉、乾村之一个团,特别注意邢家岭、普善庄、留誉镇情况。”兑九峪战斗前夕,据3月8日《晋阳日报》报道显示:“闫军方克猷旅攻占田家峪、马家畔以西地区。八日上午进攻留誉镇”,“红军五百余人尚在镇内坚守。”⑨表明红军一直在留誉镇地区开展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2.留誉镇地区始终为红军与闫军争夺的中心地区。兑九峪战斗结束后,3月12日红军东征总部在孝义县郭家掌(今交口县)召开会议决定兵分三路,红十五军团北上、红一军团南下在山西广大地区作战。为了围堵毛泽东率领的中路军并占领黄河渡口,3月26日,晋绥军第四纵队(孙楚部)进至三交镇、留誉镇地区;第一纵队(杨澄源部)3个团从石口镇一带进至石楼,与石楼守军一个团会合。尔后,第一、第四纵队分别向义牒镇、转角镇进攻。 ⑩  为此,3月27日,彭、毛给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中路军总指挥叶剑英的电报指示:“杨森同志(黄河游击师)率所部坚决在留誉、三交、小蒜地域活动。”

    四月初,红军粉碎了阎锡山部署的分别将红军左中右三路大军,封锁、消灭于南、北两线的图谋,到四月上旬逐步向中阳、石楼、隰县、永和晋西地区收拢集结。这时阎锡山又采纳了李生达(晋绥军陆军第十九军军长、第三纵队司令)的建议,仿照江西筑碉方式,以杨耀芳属71师方(克猷)旅于三交镇、留誉镇之间,李生达属72师于留誉镇、暖泉镇东西线上,孙楚属护路军于弓阳镇、水头线上,杨澄源属69师于石口、隰县线上,开始用一月时间修筑半圆圈的包围碉堡线,企图将红军围歼。⑾ 表明留誉镇在闫军的总体谋划中,也是一直被关注的地区。

    彭德怀、毛泽东立即侦察到敌军这一企图,于4月9日24时致电徐海东、程子华:“1.孙楚三个旅在三交镇、转角、辛关、贺家湾、义牒、石楼城一带,我杨森率二个营在三交、平底、中阳、离石、柳林之中间地带。闫敌必有令李生达部进占离石、中阳、关上三城,杨耀芳部进占柳林、离石之线,与令孙楚之敌包围你们与杨森部队于留誉一带狭小地带之企图。2.十五军团于十一日后,应经离石、中阳之间,逐步移至车鸣峪、关上、汾(弓)阳镇一带集结,休息整理。二十八军(注:刘志丹部)进入留誉、暖泉一带,与杨森联络,侦察河防情形。”仔细分析这份电报,从敌军部署与我方应对之策可以看出:一是敌人的包围圈紧紧围绕留誉镇周边部署,并企图把我军消灭在留誉一带;二是表明我杨森部两个营一直在留誉镇及其周边地区活动、赤化。

    3. 红军预设的回师陕北的必经之地。东征总司令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谈到:“我接到军委这个指示后,是拥护毛主席这一决定的。但是内心有两点顾虑:一是怕渡不过去。”“二是东渡黄河后,在蒋军大增援下,要保证能够撤回陕北根据地。在这一点上,也是不能大意的。”可以说,彭德怀的想法是当时所有红军指战员的共同心理活动。因此在红军进入山西后,东征总部首长在战斗向前推进中,时刻考虑退路的问题。

    留誉镇、三交镇地区是红军回师陕北的必经之地,也是东征筹集的重要物资运回陕北的重要路线。因此东征总部一直关注并掌控着留誉地区。到3月25日,叶剑英根据军委指示,指挥中路军和游击队、赤卫军、少年队等一切武装,负责“首先以赤化石楼全县为中心及永和、隰县以北,中阳、柳林以南”,打通石楼到水头,到石口镇,到隰县,到永和,到坪底、留誉五条道路,发动群众,坚壁清野,阻截敌军的物资供给。(彭、毛3月25日给叶剑英、李富春电报)

    根据黄河各渡口正被蒋、闫军队占领的新情况,东征总部于3月31日电令在神(木)、府(谷)地区活动的刘志丹红28军东渡黄河,协同左路军行动。刘志丹率部边战斗边运动,于4月5日与从岚县过来的左路军徐海东红十五军团在临县白文镇会师。4月10日蒋介石在太原召开“剿共”会议,决定中央军和晋军严密封锁黄河各渡口,围歼红军于黄河东岸。为此,4月12日红二十八军与红十五军团奉总部命令,在中阳县金罗镇分兵。刘志丹率部准备恢复黄河交通,打通与陕北联系。红二十八军从中阳以南,经合龙庙,于4月13日达到留誉镇。并把大量的军用物资经留誉向西部黄河一带运去。在留誉镇刘志丹军长亲自审问了闫军俘虏,召开了红二十八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东征总部的决定,通报了我军战果,分析了三交镇敌情,部署了三个团的战斗任务。⑿为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保证东征主力背靠苏区,二十八军连夜急行军,于4月14日拂晓挺进到黄河沿岸三交镇以南党家寨。当时三交镇守敌为方克猷旅章拯宇412团。在发起向闫军重兵把守的三交镇进攻的战斗中,刘志丹军长壮烈牺牲。考虑到东征战场格局的变化,在红军夺取黄河渡口后,只把相关人员与物资运过黄河,红军总部放弃了经留誉到三交渡口回师的方案。

    五.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红军东征战略的调整与建立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目标的转换

    那么,为什么党中央最后放弃了在留誉镇为中心的地区建立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的计划呢?综合分析各种资料,3月10日与闫军兑九峪战斗的主动撤出,是红军总部东征战略思路改变的分水岭。伴随着红军三路大军的北上、南下,横扫山西50多县,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红军东征总部,从抗日民族大义出发,从红军的长远发展出发,逐步调整了战略思路。

    (一)根据闫军在兑九峪战场陈兵14个团的实际,红军主动撤出战斗。东征目标由分批吃掉敌人主力,创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向分兵三路北上、南下赤化山西、经营山西的战略行动转变。关上战斗之后,红军在山西初步站稳了脚跟,取得了进退自如的主动。“特别是关上的胜利与水头的占领,使红军取得了在山西创立根据地的初步自由。今后的任务是确切粉碎新进攻与用切实工作创造根据地”。红军的作战目标是“一切为着打第二胜仗。”(3月1日彭德怀、毛泽东给林、聂、徐、陈等的电报)分析当时东征总部意图,如果能够通过打第二、第三个胜仗,消灭闫军有生力量,迫使闫军不敢进攻或以吕梁山脊为界取守势,那么即使中阳城、石楼城暂未得手,红军也会全力以赴扼守吕梁山隘口,在吕梁山以西留誉镇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但此时,阎锡山深感红军攻势强大,意在占领山西地盘。一边电请蒋介石出兵增援,一边于3月2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重新部署力量,组成四个纵队,向红军进攻。第一纵队司令杨澄源,率69师三个旅,由隰县向北进攻;第二纵队司令杨效欧,率66师三个旅由介休经孝义向西进攻;第三纵队司令李生达,率72师两个旅和68师一个旅,由汾阳经三泉镇向西推进;第四纵队司令孙楚,率101师三个旅和71师、72师各一个旅共5个旅,由中阳向南进攻。

    3月10日两军战场在兑九峪、阳泉曲一带展开,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两次刺刀拼杀。最后晋绥军投入战场总兵力达到1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大大超出敌军最多4个团的预料。3月10日15时林、聂致毛、彭电:“战斗已无胜利希望。因我主力进至张家庄附近,敌由我后迂回,我陷于围困;同时十五军团亦未得进展,故决撤退至郭家掌附近。”最后我军主动撤出战斗。

    根据实际情况,3月12日毛泽东在郭家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东进扩大根据地,奔赴抗日第一线,扩红筹款,发动群众的决定。红军兵分三路:林彪、聂荣臻率领右路军,由红一军团和红81师组成,沿汾河同蒲铁路南下作战,相机进入晋东南,挺进河北抗日前线。徐海东、程子华率左路军,由红十五军团78师、75师主力与军团直属队组成,进逼太原向晋西北移动,与神(木)府(谷)地区的红二十八军刘志丹部联络。叶剑英率中路军,由总部特务团、骑兵团、红十五军团75师224团和81师一个营、黄河游击师组成,巩固占领区域,保护黄河渡口与后方交通线。毛泽东与方面军总部随中路军行动。

    兑九峪战斗使敌我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坚强实力。阎锡山认识到,红军战斗力强,不怕死,惹不得,因此十分期盼中央军的尽快到来。这也为抗战全面爆发后,与八路军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红军认识到,晋绥军战争资源雄厚,不是短时间内通过一两次胜仗可以解决问题的。因此红军东征总部意图由占领地盘、建立巩固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变为在山西广大地区宣传抗日,扩红筹款,赤化山西,经营山西。根据东征计划的推进,再谋划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从蒋介石中央军增兵山西10个师战局出发,东征愿景由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进而向河北、河南、绥远三省跳跃推进,向扩红、筹款的具体任务转变。红军三路大军按照部署迅速推进的同时,3月21日至27日中共中央在孝义、隰县、石楼等地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晋西会议)。会议讨论了政治、军事和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三个问题。期间听取了李克农关于3月4日至5日于张学良洛川会谈的情况。会议“决定了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党与红军的重要任务”,“第一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在此种方针下,向河北、河南、绥远三省境内作战役的跳跃”,决定“以发展求巩固的原则,目前是普遍摧毁反动基础,普遍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各个消灭敌人。”⒀

    其时伴随着红军的猛烈推进,蒋介石中央军也陆续进入山西。3月25日阎锡山与陈诚在太原策划,将中央军编为第一路,陈诚任总指挥,辖第五纵队(关麟征部第25师),第六纵队(商震部第三十二军141师、142师),第七纵队(第89师),第94师、95师、第2师及第1师第一旅、第2师第六旅、第6师第十八旅共3个师又3个旅,分别部署在同蒲铁路南段及晋东南地区,主要“围剿”红军右路军。晋绥军各部编为第二路,杨爱源任总指挥,分别部署在晋西与晋西北地区,主要“围剿”红军左路军和中路军。蒋介石同时令驻陕西的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进攻陕北苏区并封锁黄河,企图把红军消灭在黄河以东,南北两线。

    到4月初,国民党各路军队逐步到达战斗位置,晋绥军占领了红军控制的全部黄河渡口。其主力开始向红军左右路军发起进攻:第三、第四纵队和从绥远南调的第73师第201旅及独三旅、第72师第216旅等部,向兴县以南地区集中,准备聚歼红军左路军。第一纵队两个旅南进临汾城;第五、第六纵队进驻赵城、洪洞;第七纵队北进至新绛、曲沃、翼城一带。企图南北夹击,聚歼红军右路军于汾河两岸地区。

    在这种形势下,4月3日,东征红军总部根据敌军全面进攻情况,及时调整部署,彭、毛于4月3日20时30分致电周恩来、林聂、徐程等:“甲.因敌情变动,复令一军团暂不去晋东南,明日开始转入蒲县地区集中训练,准备作战。”粉碎敌人围剿计划。并令红二十八军随十五军团行动,向南推进到离石、中阳地区猛烈扩红、赤化。

    (三)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着眼,东征战略目标由展开在山西创立根据地,向收拢回师陕北老区转变。东征红军在总部的指挥下,左中右三路大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围攻,完成了收拢兵力集中作战的计划,粉碎了敌人把红军消灭于南北两线的企图。随着我军集中于晋西地区,为了防止红军向东北南三面突击,敌军又采取了碉堡线推进战法,以主力构筑从三交镇、留誉镇、暖泉镇经孝义、灵石、临汾至新绛、河津的弧形封锁线。在黄河以西蒋介石令东北军、第67军、第十七路军第42师一部,在鄜县、甘泉、韩城宜川一县构筑工事,阻挡红军返回陕北,企图把红军全部消灭在黄河东岸、晋西地区。

    针对敌人的进攻,4月25 日中共中央发出《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再次呼吁全国各界联合起来,“创立抗日的人民阵线,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4月28 日20时毛泽东、彭德怀致周(恩来)、林、聂、徐、陈、杨:在全面分析山西、陕西、甘肃的敌情的基础上,指出“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我军决西渡黄河,第一步集结于延长地区。”其时红军东征总部正在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东征的扩红、筹款、宣传抗日等重要目标已经达到。在这种背景下,着眼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各部互相掩护,于5月2日至5日从清水关、铁罗关西渡黄河,回师陕北。 

    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谴责蒋介石、阎锡山“拦阻红军抗日去路”“扰乱我抗日后方”,认为“国难当头,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称快。”因此“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便利于迅速进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屡次向国人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回师陕北,以表诚意。

    红军东征期间,红一军团的红一师、红二师,杨森部黄河游击师等,先后在留誉地区活动达四十多天。红军虽然没有在山西建立起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但是通过东征,红军深刻认识了山西,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基础,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山西,建立晋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留誉镇曾经作为红军东征重要战略经营与控制地区,留誉人民筹款、筹粮、带路,抬担架、运伤员、捐物资,支援红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注释:

    ①⑾ 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624页、第629页, 陈长捷《闫军在陕北和晋西对红军作战资料》。

    ②本文所引用东征电文,均引自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上)》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1997年。

    ③ 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下)》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635页,杨耀芳《阎锡山进攻陕北及阻止红军东征》

    ④  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8页, 温如玉《红军东渡时中阳、石楼两县河防》。

    ⑤李吉《东征记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⑥《数风流人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杨万青、齐泰元《东征中的刘亚楼》。

    ⑦牛崇辉主编《红军东征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52页。

    ⑧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七辑,太原:山西省期刊登记证第50号,1984年,第31页,黄石山《红军东征与中阳县红色政权的建立》。

    ⑼山西省政协文史委《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七辑,太原:山西省期刊登记证第50号,1984年,第35页,董维民辑录《闫方发布的红军东征战况》。

    ⑩ 《数风流人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3页,王乃德、任石平《巩固发展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举措》。

    ⑿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509页, 裴周玉《刘志丹同志指挥的最后一仗》。   

    ⒀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上)》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1997年,第193页。

     

    联系电话:13037096835


    上一页:拧沙为绳的人 下一页:吕梁风2021年 第三期电子版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