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抗日模范村的气节底蕴及时代价值
李殿清
内容摘要: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英雄群体和模范村,孝义石像村就是模范村的典型代表。深厚的历史人文、进步绅士的引领、共产党的领导、革命事业的需要,凝聚积淀为石像人的气节底蕴。发掘和倡导石像人的气节,既是对红色血脉的赓续和光大,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培育发扬。
关键词:抗日模范村 气节 时代价值
在山西省孝义市兑镇西部的吕梁山区,依山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村落—石像村,又名石践村。抗战时期,石像村仅有百户人家,就有108位村民主动参加抗战,23位为国捐躯。为了表彰石像村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1938年,石像村被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命名为“抗日模范村”。石像村抗日模范的丰碑,凝结着一个民族不可欺、不可辱、不屈不挠的气节;凝结着一个民族弘扬正义、崇尚真理、追求和平的襟怀!
一、抗日模范村气节底蕴的形成
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气节是人的灵魂支柱和精神脊梁。纵观石像村的气节,源于地域历史涵养,源于进步士绅的引领示范,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源于战争洗礼激发的不屈意志。
(一)历史人文赋予模范村的先天底蕴
孝义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生息繁衍。史书记载:“今之孝义,唐初为永安县。时永安堡村民郑兴,耕作奉母。母久病,郑兴乃割股为羹以进母,母病始愈。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知县报于朝,唐太宗李世民诏政永安为孝义。铭曰:郑兴立本,割股奉亲。明君重德,富民强市,羽翼乾坤”。这是广为流传的孝义地名的由来,显然孝义的地名被赋予了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
“古之孝义,林茂草丰。西山有虎,其掌著木刺。一老樵闻其鸣,察其状,冒险为之拔除。虎感其德,遂日捕野物以赠。樵老去世,其虎为之守墓三年,众人称之为义虎。“义”为中国古代士人所追求的诸德之首。“义”于个人而言是诚实守信,于社会而言是正义正气、知恩图报、舍生取义,不断完善个体的崇高境界。老虎的“义”更是将这一古代文化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
诚然,孝义的孝和义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传统故事的影响,行孝仗义已经深深根植于当地民众内心。当南方各省还在荒蛮时,这里已经是文明昌隆的礼仪之邑了。尉迟恭举永安降李世民、霍冀千里捎家书、锯树留邻等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滋养出乡人尊孝崇义、仁厚宽容、诚信淳朴、热情友善的传统美德。位于孝义古城中阳大街的三晋名楼—中阳楼,一楼檐柱上的木刻对联:“孝为人之本”,“义乃君之宗”和“行孝仗义”的匾额,成为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人们极为推崇的行为准则,并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民情勇往,忠厚笃实,重礼、知义、行善、好义的传统营造了人际关系之和谐、经商合作之诚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这深深地影响着孝义人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也为石像村人忠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名族气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进步士绅引领模范村的民族大义
孝义石像村深厚的“孝、义”文化底蕴,孕育了不少深明大义的开明绅士和舍生取义的俊杰英豪。
石像村人冯济川(1859-1930),自号“石像山人”,一生博览群书、笔耕不止,忧国忧民,坚持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并兴医济世。是三晋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藏书家,山西近代工业创始人,爱国民主人士。
冯济川1894年中举之后,即在石像村开办私塾,免费让许多穷苦孩子去上学。1902年,为了让乡里更多人读书,自费创办“辅仁文社”旨在培养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除了自己亲自讲学,还请了当地几位有声望的老师授课。受冯举人的影响和推动,石像村人送子女求学者颇多,因而村里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受进步文化的影响。石像人深深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道理。
冯氏儿女秉承“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积极投身于抗战事业,演绎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冯法章,奔赴抗日前线任阎军团长,阵亡;冯法祖先入冯玉祥教导团,后参加决死纵队;冯芝源,任决死纵队三团副团长,死于前线……。家族中的女性亦巾帼不让须眉,举人孙女冯全英、冯凤英、冯莲英、冯良贞(别名冯玲)、冯涛都先后成了抗日救国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其中,冯良贞年仅14岁即参加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学兵队;冯全英在石像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妇救会,年仅24岁就因劳累过度而牺牲。
祖辈言传、父辈身教,同龄感染,自然而然形成了石像村人爱国守土、舍生取义的名族气节,而且根深蒂固、如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般坚不可摧。
(三)党的活动点燃模范村的气节火种
1926年冬,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中共汾阳铭义中学支部书记兼中共汾阳地委候补委员的石像村青年学生冯家升(1904-1970)积极参与了创建地方党组织,即孝义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1936年初,红军渡过黄河,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红军在兑九峪(今兑镇)打土豪,斗恶霸,扩军筹款。兑九峪战斗打响时,东征红军驻扎在石像村。红军纪律严明,热爱群众,同腐败不堪的国军生死搏斗,大大鼓舞和感染了石像村人的反帝爱国热情。抗日党员干部彭之久带领红军散传单、写标语,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村民参军抗战,并发动群众斗争恶霸、开仓济贫,点燃了孝义革命火种,激发了村民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八路军来到孝义,中共孝义县委和八路军115师补充团曾驻扎在石像村,小小石像村掀起了空前的抗日高潮。当时,全村大会喊出了“出人出力出钱出物石像人与抗日共存,打寇打鬼打奸打特石像村与国土共在”的气壮山河的口号。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率领总政治部来到孝义的下堡镇,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建立基层群众抗日战地委员会等,推动地方抗日工作;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秘密发展党员,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邓小平还从八路军总部抽调干部组建了“八路军晋西游击队”,这是孝义县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石像村距下堡镇10几华里之遥,石像村不少青年参加了战地委员会、晋西游击队,革命活动点燃了石像村的气节火种。
石像村青年在共产党的宣传动员下,积极参军,大部分到了由孝义地区抗日先锋曹诚领导的“曹三团”和115师的补充团。在“曹三团”甚至还有个“石像连”,90%的人都是石像村人。村里人把盖房子用的木料都拿出来,做了救护伤员的担架。仅1938年到1942年,石像村为前方捐粮3600担、土布2000余尺、银元1800块、白银2500两,还有15匹驮骡、20多头毛驴、3辆铁轮车,是孝义地区贡献最大的村庄。
(四)战火洗礼引爆模范村的气节胸襟
1936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的部队到达石像村,受到乡亲们的欢迎。红军指战员大力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道理,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爱国主义觉悟。红军撤返陕北后,冯二元、冯水全、冯四孩、冯七斤等因积极协助红军而被政府关押,他们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1941年,阎锡山在山西策动了“晋西事变”,残酷迫害牺盟会和新军。抗日有功的石像村被视为眼中钉,被称为“叛军村”。他们对抗战亲属实行非人的折磨,抗属冯衮、冯辅、冯芝梅、冯丕贞、冯芝贤、冯根元、冯元厮等被捕后受到酷刑拷打;冯根元因多次给抗日政府运送弹药,被他们用石头活活砸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阎锡山对石像村人的残酷镇压更加激发起石像村人强烈的斗争意识,他们更加坚定地、一如既往地支持共产党和抗日部队,直到胜利。
冯举人的的孙女冯全英(1919-1943)带头参加牺盟会,在家乡成立全县第一个村妇救会。她说:“冯举人的孙女不当亡国奴”!她后来到县牺盟会当了协助员。工作积极,表现不俗,1938年5月,冯全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县妇救会秘书,建立健全基层救妇组织、从县到区、村,举办训练班,识字班;动员老百姓做军鞋、缝军衣、洗衣服,送子弹、枪支,精心护理伤员。在协助二区区委培训妇女党员时,不幸遭捕,她镇定自若,表现出共产党干部特有的沉着和冷静,最后趁敌不备,指挥大家破窗而出,借青纱帐掩护,逃离虎口。后因过度劳累,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石像村还有一位英雄母亲亲自送三个儿子冯光仁、冯光礼(后改名冯光)、冯光智去前线参加抗日,最后有两个牺牲在抗战前线。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石像村的抗战历程中,有许多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正是这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战争的洗礼,亲人的前赴后继、国仇家恨的集聚,也是激发石像人爱国守土、保家卫国,不畏强敌,坚持斗争的气节情操进一步升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二、抗日模范村气节的时代价值
石像人豪迈悲壮的抗战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数可歌可泣、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一个缩影,在中华名族广袤的大地上,有无数个像石像村一样的抗战村庄,谱写了中华名族不屈不挠的革命史诗,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敢于抗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种气节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有较大的时代价值。
(一)借助历史厚度,扩展现实张力
行孝仗义、先行先试是石像村民族大义的核心,也是孝义精神的核心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特征和潜质。在新的历史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彰显尊孝崇义、行孝仗义的新型人文伦理道德,提炼民族大义、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精髓,在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树立大局意识、牺牲精神,弘扬气节在新形势下的现实张力,
一要将尊孝崇义、行孝仗义的传统伦理美德提升到新时代公民精神文化高度。树立爱党爱国、顾全大局,为党和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家国情怀和“大孝”境界。用传统的尊孝崇义、行孝仗义的伦理道德,去践行和提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用石像人骨子里的笃定、顽强、无私和抗争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鞠躬尽瘁、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强大无形的力量,有助于地方转型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汇聚磅礴之力。
二要将行孝仗义、先行先试的石像精神引导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来。树立敢为人先、诚信仗义的新型人文信仰,推崇和营造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尊崇创新、崇尚诚信,用石像人的敢闯敢干、信义当先,规范和引领新时代的创业和从商理念,同样可以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三要将民族大义、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运用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来。新中国是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也是无数个石像村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在斗争中取得的。我们要树立信念坚定、义薄云天的责任意识、培育和塑造开创、坚持、捍卫、践行的奋斗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崇尚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用石像人的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传承和发扬爱国爱家、坚持真理的民族精神,成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倡导原生动力,激发时代创新
石像人所表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赤诚的爱国情怀、顽强的革命斗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当代人奋勇前进。石像人原生的无私抗争精神、“义”字当先,既是古老伦理的熏陶,也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既是历史留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新时期我们需要大力提升和塑造的时代精神。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这种无私忘我的原生秉性,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为当前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提高时代创造力和竞争力,将对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对石像村的事迹、精神逐步系统总结、提炼,对于深度开发和挖掘吕梁红色文化内涵和革命教育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扩大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的知名度,让孝义市首座红色文化纪念馆家喻户晓,提醒和教育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同时,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传承和发扬石像精神。三是宣传石像故事,传承石像精神、激励新时期各行各业奋发图强,不忘历史,发扬先辈的革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发扬优良传统,担当责任使命
石像人舍小家为大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天然流露,也是炎黄子孙在任何历史时期所共有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可作为引领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本理念进行培育,使之成为对外展示公民形象,对内凝聚力量的一个基础纽带,把责任感和使命感融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激发公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大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将石像人敢于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进行培育和发扬,在全社会推崇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国家强盛、人民才能幸福的理念。二是将石像人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的顽强和韧性作为一种民族秉性进行发扬和传承,在新时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推崇和拓展这种原生秉性,发扬石像人舍生取义、矢志不渝、前赴后继的顽强执着的革命精神,使之成为推动事业良性发展的原生动力。
名族气节犹如壁立千仞,耸立起一个小村落的声誉和威望,展示一个名族自强不息的追求和韧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需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涵养政治气节,守护初心使命,我们需要从抗战时期的模范村汲取营养,不断磨炼政治风骨,为中国梦踏实苦干、鞠躬尽力。
三、抗日模范村气节的发掘和倡导
石像抗日模范村的故事在孝义广为流传,感染和昭示了一代又一代孝义人团结奋战,砥砺前行。但石像村人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这种民族精神和气节底蕴,在吕梁乃至山西还没有得到全面和重点发掘和倡导。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培育和发扬过程中,发掘和倡导石像村人的这种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好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我们应当贯彻习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石像红色资源品牌,让古老的石像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乡村振兴、长足发展的抓手。
一是发掘和修复烈士故居、展览烈士遗物。如“石像山人”冯济川故居、冯举人私塾、中共孝义县委旧址、八路军一一五补充团343旅部旧址、冯全英故居、山西早期的中共党员冯家升故居等,搜集整理展览历史遗物,通过名人故居修复和革命文物展览推动红色旅游,实施乡村振兴。二是依托红色旅游,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在开发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抗日模范村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乡村产业,如编辑出版石像英雄故事、制作石像村历史光盘等。同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如发挥石像村核桃、柿子、石头饼等土特产优势,发展村级产业,盘活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三是围绕旅游资源,打造助农产品店,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集中展示当地农特产品。收购农户特别是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种植的蔬菜、水果、土鸡等农副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销售,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让农户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石像精神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他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抗石像村这个典型的红色资源,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一是组织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的石像红色文化专家组,对石像村的抗战历史和民族气节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形成石像文化、石像精神等红色文化品牌,使石像人的民族气节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宣传和发扬。
二是组织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前往石像抗日模范村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接受传统教育,是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和传承石像精神,进行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一方面让党员干部懂得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也对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引导、激励、鼓舞作用。
三是将石像村的抗战故事挖掘整理成文学、电影电视、网络作品,广为宣传和学习,让下一代在学习和感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也为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加强党史教育,拓展时代价值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建设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将孝义抗日模范村提升和拓展为较高级别的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红色故事现场体验、我是革命传人、红歌传唱”等主题活动,组织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中小学校前往基地开展现场党史教育实践。
二是在石像村定期开展纪念活动,如在少先队活动日、烈士纪念日、清明节时,开展纪念石像烈士活动,让到访的群众在纪念历史的同时,感受和传承抗战精神。如在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学生在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进行宣誓,重温抗战历史等。
三是定期邀请老红军、老革命、战争亲历者、烈士亲属等前往石像村开展口述讲座,通过红色故事讲述,纪念和传承革命精神。如邀请抗战亲历者、曾经参与和敌人肉搏的老战士冯松等现场讲述石像村抗战故事,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做到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进一步巩固全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孝义抗日模范村蕴涵的气节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其时代价值,产生辐射力和效力,激发广大青少年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同者、坚定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作者简介:李殿清,现任孝义铝矿后务城联办矿副经理,历任孝义铝矿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等职。山西女英烈研究会会员,孝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曾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中国有色金属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言论、随笔10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