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遥寄离东县
2021-11-11 23:31:04 1001
  • 收藏
  • 管理

    遥寄离东县

     

    高迎新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古代属西河郡,称离石、石州、永宁州,但州不辖县,类似于今天的县级市。明万历年后属汾州府,以后隶属多有变化,撤地设市后又称离石区,是吕梁市府所在地。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是吕梁的中心区域,东北面山高林密,顶峰孝文山海拔2530米,这里险峰耸峙,沟豁纵横,方圆上百公里的青山绿水围绕着孝文山、骨脊山、北武当山和庞泉沟。

    七十年前,在那个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烽火岁月里,骨脊山地区山高林密,地势偏僻,交通不便,这里通过晋商古道和山间羊肠小道,西连小东川与离石城区遥相呼应、东邻庞泉沟出交城直达晋中平原,南毗大东川与吴城晋商古道接壤、北靠骨脊山遮天盖日曲径通幽,日伪军在这里可谓是步履维艰,而我们的离东县抗日政府就隐秘在这一片大山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插队,从川南回到老家的这片土地,一路走来,父辈们的抗日故事时时感染着我,吕梁英雄们的呐喊声仿佛一直在耳边回荡,一种无以名状的感知、倾诉欲时时催促着我。我想,在那些具像化的残垣断壁中,一定会有一种历史大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符号在涌动和流变,一定会有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隐藏在残阳废垒和西风古道之间,在这太平盛世,寻觅这种忧患意识似乎更有意义,单凭这一点,就应该到骨脊山下走一趟。

     

    春末夏初,正是阳光明媚、夏花灿烂的日子。驱车从离石出发,到小东川的小神头向南,经康家岭,马岭社、上丰村、下丰村、驿沟到吴城,再由吴城回到崖窑湾、千年里,阳坡、越庞泉沟、从骨脊山下到北武当山、庙地、鸦儿湾(新民),二天来七沟八梁翻山越岭,穿来穿去,就是为了寻找这片抗日热土的领导机关——离东县抗日政府。

    起初,我觉得这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特别是在这个“名胜遗址大战”风起云涌、开发文化旅游的年代,这种探访无异于一趟如登春台的旅游,肯定会相当潇洒,更何况我还有几个信义镇的朋友。

    “离东县政府遗址在哪里?”

    “什么?县政府?”

    “抗战时期,县政府,旧址”。崖窑湾村里一个老者,他居然不知道什么离东县,这使我有些失望。

    “喔,县政府”,一阵迷茫后,老人似乎回忆起来了:“村后悬崖下有几眼土窑洞,前些天好像还有人来看过”。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终于找到了千年村的离东县政府遗址,但眼前只是一片废墟,幸运的是,那几眼窑洞连带门窗都在,其中两眼已经做了牛圈,院子不大但很隐蔽,我用步子量了一下,大约有150平方米。

    山崖下的这个废旧小院里,石碾、石磨歪歪斜斜,七零八落,周围的土窑洞已很破败,“村民十几年前就前前后后在平地里圈了新砖窑,搬到下面住了”。老人连连摇头,唏嘘不已。

    窑洞上方悬崖上的木瓜已经有几十年了,仍然盘根错节地扎在深厚的黄土中,绿叶葱茏,开出一些白色的碎花来。

    该走进窑洞里看看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窑洞内已经塌陷,土炕上铺着的炕席被厚厚的尘土覆盖着,墙皮脱落,部分墙体塌陷得不成样子,几个木箱的空架子横七竖八地躺在窑掌里,到处拉着蜘蛛网,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迎面扑来,窑洞里人间烟火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令敌伪军闻风丧胆的一个县级抗日指挥中枢所在,这里曾经是一个承载着民族大义的大世界,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生生死死和喜怒哀乐,承载着八路军抗日武装的担当、胆略、勇敢、警觉、机智和奋斗。

    史料载,离东县抗日政府成立于1940年,按照分区分别在鸦崖湾、千年里,阳坡、崖窑湾居住。这7月,隶属晋西北行署第四分区专员公署管辖的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内设离东办事处。9月,改为离东县佐公署,设办事机构。11月成立离东县工委,为县一级政权,管辖离石县大小东川河地区,县佐公署陆续设立了民政、司法、建设、财政、粮食、教育六个科和公安、交通、贸易等股室。

    二天来,站在这些红色热土的残垣断壁前,总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缠绕着我,一种浩然尔衮,毫不矫情的情怀冲击着我,我知道,这是一种定格在心灵深处的一幅幅激情燃烧的岁月风景。可以想象,在这里,总是笼罩着一片紧迫快速的氛围,那急促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即使在土窑洞前停留的片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送信的交通员匆匆交过急件,不待首长验过信件,签名急件到达的时间,那边的交通员已经备上快马,欲欲跃试地望着骨脊山下的山道,交通员、武工队员的神色永远是严峻而焦灼的,那充满动感的扬鞭策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画面。此刻,在田间劳作的百姓会拉下羊肚白色毛巾,利用擦汗的机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或者是八路军武工队伍,心头不免一阵猜测,那急匆匆的送信的或是队伍出发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是延安的指令,还是前线的讯报,或者会不会是离石、汾阳城里又要来扫荡的鬼子,那么,也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的方向会传来胜利的消息,胜利归来的队伍中也自然少不了许多战利品,农夫在欣慰中叹息一声,什么时候把狗日的鬼子赶出去,过上安稳日子,西斜的日头变得沉重而辉煌。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定要在小说《吕梁英雄传》中找出几个具体的英雄人物和对应的地域村庄来,那是既困难又容易的事。这不仅源于文学创作所谓典型的特殊性,更是在吕梁这片热土上,到处都可见当年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烈士壮举,几乎每一个村落都可以找到抗日英雄的身影,有如天空灿烂的繁星一般。

    崖窑湾村距千年景区不远,在这个太平盛世,正值落日黄昏,一切都寂寞在夕阳的余晖里。村干部指着那几孔土窑洞说,1942年,驻扎在离石县城的日伪军突袭崖窑湾,抓走了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杜凤英等6名县区干部,敌人对他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杜凤英绑在毛驴上游街,污蔑杜凤英就是八路军的“花姑娘”。杜凤英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高喊:“乡亲们,八路军从来没有花姑娘。我是离东县抗日政府妇救会的干部。大家要团结一致,消灭日本侵略者,绝不当亡国奴!”日军恼羞成怒,残忍地用刺刀戳开杜凤英赤裸的胸脯,还把另一位干部李秀珍怀孕七个月的胎儿挑出来,在空中晃动......日寇兽行,残忍至极,看到这些资料中血淋淋的文字,我都不忍再重复诉诸。

    杜凤英是吕梁英雄儿女的楷模,她是在日寇的屠刀下倒下的。可以想象,这是一场信仰、意志、勇气的较量,一个女人以自己视死如归的气概,调动起那么多武装到牙齿的敌伪军的关注,让他们为之惊诧,慌乱,老羞成怒(但绝对不会有鄙夷),她以为信仰献身的姿态英勇就义,那屠刀下的身影堪称一尊力和美的雕塑,那些敌人惊诧的神色,那些百姓敬仰的目光,统统成了八路军女英雄的浩浩仪仗,屠刀锋利,热血如注,那英雄的遗骸也是相当卓越的,她也许要长啸一声,那长啸的浩然正气也应当归入诗的范畴吧,在这样的诗句面前,就连那些强悍的刽子手们也禁不住要为之喝彩!

    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黄河西岸的延安成了事实上全国抗中心,吕梁山作为延安的大屏障,起到了阻止日寇西渡黄河的前线和八路军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日寇调动精锐部队做梦也想西渡黄河,除在省城太原驻有派遣军令部外,在太原、汾阳、东村还驻有日军的3个旅团部,兵力达4000余人此外还有2000多伪军,这些日伪军不但分布在铁路、公路沿线,还在平川、边山及山区主要城镇和村庄都建立了据点碉堡,对吕梁山区形成了包围、分割和封锁局面。日寇在晋中平川占领区疯狂推行所谓“强化治安”,对我山区根据地和边山游击区残酷地“扫荡”、疯狂地“蚕食”,八分区辖内建立据点8处,犹如8把铁锁,牢牢锁住了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太原一线的整个边山,控制山区通往平川的交通要道。

    由此,吕梁山一带成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前线,吕梁军民上下同仇敌忾,涌现出一大批抗日英雄儿女,他们的事迹荡气回肠、可歌可泣,成为马峰、西戎那部著名小说中取之不竭的活生生的创作源泉。杜凤英在回答日本鬼子的威胁利诱时,有一句地道的大白话:“你们侵占中国领土,欺压中国百姓,你们这些畜生滚出中国去”!杜凤英是个农家妇女,她不会故作惊人之语,这句大白话说出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和铮铮铁骨,老百姓认死理,脑袋可以不要,但膝盖是不能弯的,在敌人面前硬是挺立不跪,被活生生地用刺刀划破肚皮,身子是倒下了,但她的膝盖终究没有弯。

    杜凤英于1919年出生于离石县枣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长大后嫁到小东川新三湾,从小受苦受难,亲眼目睹地主老财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日寇残暴的烧杀抢掠行径,决心靠奋斗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1939年离东县委成立后,开展了领导穷人闹革命,打击日本侵略者求解放的道路。杜凤英在与妇救会组织部长李秀珍接触中,明白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在共产党员李秀珍教育帮助下,杜凤英很快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明白了只有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反动统治,才能彻底翻身求得全民族的自由解放。杜凤英在李秀珍的带领下参加抗日工作,夜以继日地走乡串村做群众工作,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回家。发动妇女纺花织布,做军鞋,支援抗日前线,带领妇女们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遇到敌人出发扫荡,她就组织群众转移,埋藏东西,实行坚壁清野,弄得日军既抓不到人,又抢不到东西,每每空手而归,日军恨透了她和她的妇女姐妹们。

    晋西事变后,形势异常险恶,个别党组织遭到破坏,有的干部被捕。在极其艰苦的情势下,杜凤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斗争,毫不动摇,为完成“四大动员”任务,她经常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献金献银,做军鞋,送军粮成为离东县抗日根据地大、小东川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人物

    杜凤英本来可以走向安稳之乡,去博取男耕女织、相夫教子“二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安静生活,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山里的小日子还是过得去的祖祖辈辈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甚至也可走向文场去读书,离石城里李效黎不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读书走向省城和北平的吗?她才20多岁,来日方长,十年寒窗一朝显达也许还可以走向场,随着丈夫到吴城、离石或者碛口,做一个不需要太多本金的小生意,要不就是书读完了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教师,完成自己朴素的人生理想。

    杜凤英没有,她怀揣着一份爱国抗日的血性,走向了血与火的抗日前线,冒着硝烟弥漫和刀光剑影、在枪林弹雨、马蹄飞溅中,毅然决然地跟着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是一场不屈不饶的提着脑袋干革命的生命搏击。从古到今,志书是文人写的,他们对那些富于文化气质的志士臣但会有更多的欣赏,志士贞臣而又富于文化气质,他们这种人格气韵往往为后人提供了偌大的想象空间,但对于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和普通战士来说,他们往往只注意初略的大动作,而背后的故事细节往往被他们忽略在志书中有简短的几句已经很不错了,杜凤英就是这样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普通的民族英雄

     

    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头。一年前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1942年中国南部几乎都落入之手。缅甸陷落中国南方陆路补给线被掐断只能依靠危险的驼峰航线进行补给,无法满足前线需要。这年夏季河南又发生大饥荒敌后地区,日军对八路军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敌后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中国抗战军民士气也低谷。山西从1939年冬以来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日军在铁路沿线大小城镇、车站和桥梁、隧道附近,均筑有坚固据点,正太铁路沿线隔绝八路军总部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它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

    险恶的形势像一片乌云笼罩在骨脊山周围的吕梁山区大、小东川一带。日军在交城草庄头交离交界的岔口、芝兰、榆林山、归化等 5扎下新据点有如插入我根据地心脏的5把“尖刀”日军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山区群众被杀害、牲畜被抢光、房屋被烧毁整个离东县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日军到处修工事、筑碉堡、搞维持、组织皇协军,建立伪政权;维持会则是每天来要粮、要草、要款、要民夫。今天便衣走,明天密探来,搅得民众惊恐万状。史料血迹斑斑的记载中,我们在1942年冬季“扫荡”里,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双家寨多家群众被杀而绝后,翟家庄一次就刺死几十个男、女村民,百草庄用刺刀捅死几个妇女,又将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掷向空中,然后用刺刀尖“接住”,苍儿会被杀剩下的还数不到10人中庄被刺刀穿死的妇女就有20多个……到1942年底,八分区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90%以上。全区仅剩下距敌据点较远的17个行政村和没有建立“维持会”的100多个自然村。敌人经济封锁,使我抗日军民人力物力的来源十分困难,干部、战土穿不上棉衣,吃不到油盐、蔬菜,营养严重不良,体质愈来愈弱,许多人患了夜盲症,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多,部队的活动被局限于关帝山周围狭小地区,延安通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通道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延安的毛泽东发电给晋绥分局:“要迅速检查根据地缩小的原因,制定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向敌人挤地盘的具体方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迅速调整了各县领导班子,选调能文能武的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县委统一领导全县党政军民的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充实连队,加强基层组织正规部队、当地干部游击队、武工队、民兵共同对敌。

    离东县组建了离东武工队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大、小东川两路开展工作首先是镇压汉奸。吴城伪村长“三尺鬼”当面答应八路军做事,背后继续干亲日反共勾当。被我军在李家湾河滩处决。李家山日军据点有个汉奸叫“鬼不挨”,带领日军抢走老百姓的牛、驴、羊,要老百姓拿出银元来赎武工队拉到北寒沟用刺刀捅死其次是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武工队配合正规部队在薛公岭伏击了日军运输队半个钟头结束战斗,击毙日军二三十人,缴获步枪20多支,大车50多辆,骡马百余头以及酒、罐头、豆浆、大米、布匹等大量物资。第三是消灭汉奸武装,建立我们的新政权派可靠人员担任村村长,发展了地下党员和地下民兵,组成了我们自己的情报网。

    在骨脊山下的这片土地上,来自延安武汉的电报会经常通过收发报机在根据地的土窑洞里传达,然后转到各部队、各政权领导人手里,在这里的山沟里,形成了三条秘密交通线,一些来自延安或者是敌占区的高级领导人会通过这里秘密转送这里充满了信仰、坚毅、智慧、以及焦躁、痛苦、惊惧,充满了讯息万变的动感和审时度势的即兴创造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离东县军民经受了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骚扰,整个根据地各区、各县团结在共产党八路军的旗帜下,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创造了《吕梁英雄传》中如火如荼的民族英雄历史画面

     

     

    位于大东川的吴城驿站是一条通往平川的交通要道,而黄芦岭正是离石、汾阳的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关隘所在。明万历《汾州府志》:“黄芦岭,在城西六十里。宣德四年置关守之,洪武初,设巡检司,为石、隰往来大路,险阻多盗”。衰草寒烟,扒开黄芦荒草和荆棘丛林,沿着断壁的残基寻根问底,总感觉到当年晋商的足迹,驼铃声仿佛就在山间回荡。清朝末年以后,随着时局动乱、日寇入侵和商道功能的衰败黄芦岭不仅消失关隘、寨堡、候馆、巡检司的多种功能,相连的村庄吴城驿、岭底铺、向阳铺、金锁关,因其山高水险的地势和羊肠小道的隐蔽功能依旧存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关隘和商贾之道以外,又多了一条重要的秘密通道的功能 41年到46年四年的时间里,在离东县委领导下,带领一区(阳坡村)、二区(千年里村)、三区(鸦儿崖村)军民团结一致总动员与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几百次袭击战、伏击战、阻击战、反击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离东县委还担负着护送往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的我军高级领导指战员出境的安全保卫任务,也担负着运送伤员、粮食、弹药、物资和文件等艰巨任务。据资料载,被护送的领导人中有刘少奇、 薄一波、邓小平、杨尚昆、彭德怀、陈毅、徐向前、刘伯承、陈赓、王震、罗瑞卿、李井泉、陈锡联、王首道、杨得志、王树声等。从分区驻地古交关头村开始——交城——鸦崖——峪口——花家坡——临县——延安,形成一条秘密的抗日中转生命线,被延安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在这条“钢铁走廊”中,走出国家领导人开国元勋、走出了元帅大将......

           在这里,秘密交通站的任务是及其保密的,一切都显得很简朴,处于深山僻野的驿站甚至显得简陋,但里里外外收拾极整肃和隐蔽。客人进了门,便有交通员迎上来,指点着把牲口牵进马厩里喂料饮水,掀起青布门帘把客人让进房间,然后站着介绍一应事宜,一阵忙乱之后,交通站里渐至安静,灶房的炊烟升起来,空气中洋溢着新鲜蔬菜和麦饭的香气,客人或者就是首长经过一天的劳顿,终于可以在骨脊山下的大、小东川自己的地盘上做一个不太坏的梦。

    1943年11月,陈毅元帅当时的职务是新四军军长,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一路上突破重重封锁,历尽千难万险,于1944年2月抵达吕梁境内骨脊山下,面对雄伟壮丽的吕梁山、骨脊岭共产党内著名的儒将陈毅诗意大发,写下了过吕梁三首作,至今在吕梁流传,我们来看其中的《过骨脊岭》

    我过骨脊岭,于此见吕梁。

    林深木亦茂,到处风雪扬。

    雪积量腰短,冰坚铺路长。

    同行屡颠仆,我亦倒地忙。

    山行四十里,遍体湿衣裳。

    村舍生新火,煮酒暖心房。

    嗟嗟吕梁路,一片白茫茫。

    居民为我言:君等多吉祥。

    顷间有骡夫,载重心惶惶。

    烈风卷地来,牲口倒路旁。

    风推雪覆盖,人骡须臾亡。

    仅得抱尸归,至今哀满堂。

    我闻居民言,惊悸逾非常。

    回忆晨间事,风雪何猖狂!

    狰狞逞万态,其势如虎狼。

    失足判生死,稳步慎勿忘。

     我是在离石区的一次文旅开发研讨会上读到这几首诗作的。平心而论,对陈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梅岭三章》,特别是“,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充满了浩然大气,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我也很喜欢过骨脊岭这首诗,不是因为中精彩的句组接,那只是一种匠心独运的技法,而是由于诗人选择了一个表现吕梁的最佳视角,这就是“到处风雪扬”,山的幽深冷冽加上雪的空濛,渲染了抗日战场“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氛围感,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夜色风雪中骨脊山高大的影,还有百姓君等多吉祥的深情祝福。设想一下,作者来自于南方的抗日战场,到延安参加党的的高级会议,他的思绪还留在南方的抗日战场皖南事变抗日将士的冤仇还在他心头激起愤怒,充满了杀敌报国的冲动陈毅是坚强的军人,也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作为文人所想到的命题,也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终身为之魂牵梦萦的,这个命题叫济苍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有一个很不错的传统,即把儒家的用世之道与道家的旷达精神结合得较好,事实上,陈毅又是一个共产党人,他在井冈山、在梅岭,在江南的山水之间,都有值得流芳百世的战绩,诗歌有相当建树,共产党的将军加文士,马蹄飞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蔚成漫天彩虹,这

    何等惨烈、又是何等壮观的景观从根本上讲,战争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当抗日将士们在腥风血雨中最求和捍卫战争精神时,他们也在重塑和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战争之神纵横狂舞,脱颖而出,一步步登上那座风光无限的万刃奇峰。

    我终于找到了在新民村、崖窑湾、千年里的离东县抗日政府旧址,但眼前只有几孔土窑洞和一片废墟,幸运的是,在那一圈圈残垣断壁的围墙里,已经有了保护,在新民村,一位老人告诉我,政府旧址的大门就是当年留下的,我用步子量了一下,院落的距离是50米。在这个破旧的院子里,当年的情景可以想见,那些背着枪的武工队员干部们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送出去的电报、情报华北到延安的高级干部穿梭于骨脊山下,延安的指示,胜利的喜悦,以及土炕上的油灯村边哨兵的警惕眼光仿佛就在眼前闪现

    这些遗址依然寂寞着。

    偶尔有到骨脊山、北武当山、庞泉沟、千年景区游玩的游人们,从那边过来,意态悠闲,行色匆匆,夕阳下的身影拖得很长,惊起一群不知名的水鸟,飞翔而去。游客们望着青山绿水,思考历史变迁,发出由衷的感慨,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就在下昔沟、小东川的某个小山村里离东县抗日政府的旧址正在孤独的息着。

    离开离东县遗址,那个维系了多少革命志士高尚情怀的土窑洞里,随着时光的渐渐逝去,早已消融在大山之中并和它融为一体我相信,它的恢复重建肯定为时不远,重温这些红色文化遗址,不仅会引起后人无尽的凭吊和感慨,还会留下一连串关于文化的思考。

     

     

     

    2021年6月26日

     

     

     

     

     

     

     

     

     


    上一页:临县郭家塔郭氏家族革命先驱人物调查 下一页:老区村是吕梁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