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圈子信息
      联系方式
  • 电话:
  • 地址:离石区永宁中路59
临县郭家塔郭氏家族革命先驱人物调查
2021-11-11 23:31:38 2019
  • 收藏
  • 管理

    临县郭家塔郭氏家族革命先驱人物调查

    一、产生背景

        19217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发展到19251月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时,已有党员994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呈燎原之势向全国发展,们郭家塔郭氏家族从1925年起就有人参加了革命,加入共产党组织,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对越自卫反击等战争,共有一百多人参加了革命和战争,为革命牺牲的有二十余人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了解党的奋斗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现将本家族中几位代表人物的革命历程作一介绍,他们是我族26世孙郭锡兰、26世孙郭生秀(王森)、28世孙郭洪涛。郭锡兰基本是红区工作的干部,一直只用一个名字;郭生秀是白区(新中国成立前)工作的干部,用了好几十个名字;郭洪涛是红、白两区(新中国成立前)都工作过的干部,共用了四个名字,他们最后都成长为省部级干部。

    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灵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高度自觉严格的革命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家之宝。

     

    二、主要人物及事迹

     

    红区优秀革命工作者——郭锡兰

     

    郭锡兰,1919年出生,兄弟姐妹共八人,弟兄三人中排行老二。他自幼勤奋好学、禀赋过人,被晚清秀才、家族中的叔叔郭兆昌看在眼里,力劝其父郭兆乐送其赴县城深造。于是郭锡兰到了县第一高级小学就读。在学校,郭锡兰虚心求教,品学皆优,思想开阔,喜读新书。课余时间,经常涉猎各种进步刊物,对时事政治尤为关心。

    “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成立了山西省学生抗日联合救国会,声讨日寇侵略罪行和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13岁的郭锡兰,忧国之心油然而生,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为唤醒民众,宣传抗日,抑制日货,开展募捐等,做了不少工作。

    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来到了临县白文,17岁的郭锡兰深深为之鼓舞,他为中国有这样一支抗日救亡的军队,心驰神往、热血沸腾,对阎锡山联蒋“剿共”的行为义形于色、深恶痛绝。这年冬季,在临县三交二高小进步老师段允中的指导下,郭锡兰挺身而出,毅然离家,迈向抗日救国前锋,与进步青年王建奎、刘侵宵等一起参加了抗日先锋队,开赴绥远,参加了绥东抗战。后因眼睛高度近视,夜行军几乎摔到深沟里,部队领导劝他回家乡工作。

    返回临县后,19373月,他当了小学教师,和苗志岚一起在小甲头教书,他是小甲头编村国民小学校长。同年7月,牺盟会员李西苑以县督学的便利身份,在县小学教员集训期间为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培训骨干。李西苑组织进步教师高闻天、刘相迁,贺要挺等组成小教训练委员会,加强集训的领导力量。这次集训学习阎锡山当局印发的材料,其中省牺盟总会印发的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材料成为教师们的抢手读物。训练委员会还邀请社会知名进步人士作形势报告,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牺盟会“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口号一时间传遍县城。进步教师郭锡兰、李士彬、杨万选等成为牺盟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力量。

    19383月,郭锡兰、苗志岚与来到小甲头担任四区牺盟会干部的冯文耀,三人一起宣传并组织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回赎被地主抵押走的贫农的土地。稍后,冯文耀和区委的杨光昌介绍郭锡兰入了党。

    19388月郭锡兰与杨光昌又一起介绍郝纯舟同志入党,不久组成中共临县第四区小甲头行政村第一个地下党支部,郭锡兰任支部书记,郝纯舟任组织委员,苗志岚任宣传委员。10月初,郭锡兰调任四区任宣传部部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牺盟会贯彻下去。

    1939年春,冯文耀和郭锡兰,到曲峪和开阳村下乡,按照阎锡山的《合理负担》政策,进行征粮。在征粮过程中,他们废除以往按户征收的办法,实行以亩计征,并且规定凡年产粮人均不到五斗的农户免征。这样就使地主、富农多征,贫苦农民少征,保护了多数人——贫农的利益。同时推翻了贪官吸毒鬼村长张克慎,全区出现了第一个民选村长,让农会秘书(党内为村支书)燕宏飞当上了村长。

    经过村村社社的群众运动,四区十四个编村的村长中,有共产党员四人。他们发动组织农民,经过斗争,把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绝大部分加在了豪绅地主和大富豪身上,极大地落实了“合理负担”三项原则和政策,不仅使许多农民入了党,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也成为了共产党员,后来这些人中大部分成为了党的骨干。

    1939年后半年,阎锡山下令停发牺盟会等革命组织的经费,于是四区在曲峪镇开设了商店——牺盟合作社,来赚取革命经费。同时,对各编村的自卫队进行集训。

    194016日,新的临县县政府成立,郭锡兰任临县四区(兔坂)区长(书记是冯文耀)。他们领导发动全区人民,削弱封建剥削,组织农民大力发展生产。本年冬季,区里成立游击中队,初期有队员16名。不久就由游击队指导员冯文耀、郭锡兰和四名队员进行了一次战斗,取得了胜利,缴获一匹活马和一匹死马,两驮战利品。在到开化村向地委书记白坚汇报工作的途中,郭锡兰连人带马跌到沟里,所幸轻度受伤。郭锡兰不顾伤病,仍日夜操劳,直到反扫荡胜利一个月后,他的腿伤才恢复正常。

    在行政工作方面,按照县政府的会议精神,从春耕准备发动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同时进行“四大动员”:即动员农民参军、妇女做军鞋、地主富农献粮献款、富裕人家捐款。在组织全区农民生产的过程中,郭锡兰和所有干部也下地劳动,开荒种地,解决粮菜不足,同时又要对付日寇“三光政策”进行反“扫荡”。经过三年艰苦认真的工作,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保证了军用民食,涌现了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当时区干部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衣物被褥全靠家里供给,政府发点吃饭的钱,下乡吃饭住在农民家中,走时交伙食费和粮票。为了吃饱肚子,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解决副食蔬菜困难。

    194312月到19449月,郭锡兰调任临南县代县长,同时也是中共临南县委委员(194312月——1945年春),19448月到1945年春任临南县委宣传部长。这期间,在全县各级党政干部努力下,农副业生产蒸蒸日上,全边区征收公粮每年十八万大石,连续三年临县的征粮占到晋绥全区一半以上,边区首长赞誉临县是晋绥边区的乌克兰。

    19454月,郭锡兰调任晋绥一中担任副校长,为培养党的后备干部辛勤工作。19469月,吕梁公学改为吕梁党校,郭锡兰又任党校部主任,这期间他对马列主义哲学,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并以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影响与教育学员。

        不久,又任吕梁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1949年底,郭锡兰随军南下,在西藏工作三十多年,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成为内地高级干部在边疆西藏工作时间最长的干部之一。

    在郭锡兰的影响下,我族还有郭兆凤、郭友忠、郭友民、郭友义、郭锡祜、郭锡万等于1940年代参加了革命,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白区优秀革命工作者——郭生秀

     

    1820年左右,族人郭志修因生活计迁居碛口西头村,生子郭昌厚,昌厚生子郭生芝、郭生秀。郭志修、郭昌厚、郭生芝祖孙三代在碛口百年老店“元盛兴”当装卸工。19071216日郭生秀出生,1922年毕业于“碛口离临两等小学校”,随后到薛家湾村当教员,1924年,在牧师裴万铎资助下,上了汾阳铭义中学。在铭义中学,他改名郭维秀,1926110日入党时改名王森,1930年出狱恢复党的关系后改名为郭元芝,19318月追赶红24军时化名为王太荣,1932初到临河县后改名为王石符,同年4月又改名为郭同春,6月改为郭佟春,1935年到宁夏工作时,改名为谷景春,19363月改名崔同鑫,1937年“七七事变”后,改名为王子祥。19383月改名为田立荣,同年7月在叛徒出卖后的几个月中,他每天改名换姓投宿于英、法、意、日租界或官银号或北车站附近的各个旅店,用了多少名字,他自己也记不清了。1939年正月,冒名段富宽,同时又称高木先生。有时,他同时要叫几个名字,单线连系,与不同的接头人叫不同的名字,如他在叫王子祥的同时,又叫王瑞恒。

    在几十个名字中,他最终选择了入党时所取的名字——王森,作为终生用名,充分表明了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主义坚定信念。

    在铭义中学,郭生秀接触到了进步刊物,如饥似渴地阅读,并秘密听了张叔平同志的演讲,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革命运动,1926110日,在韩寿萱和李伯生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加入汾阳地方委员会,负责县团委工作。1926年下半年,和李伯生一起回到碛口,发展党员,建立起了临县第一个党支部——碛口镇西头支部,陈九如任支书。后来,又连续建起了刘家会小组、索达干小组、招贤矿区小组、孟门枣峁小组,点燃了临县等地的革命火种。由于叛徒武子程告发,1928年下半年,王森被学校开除。192810月,任汾阳第一任县委书记,大力发展工人同志入党。1225日夜被捕,不屈不挠,不为敌人所利诱,1929年出狱。1930年,恢复了党的关系,1931年春夏之交,山西特委派他到晋中、晋西北七八个县寻找各地与上级党失掉联系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地方党组织,并担任与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的联络工作。他与同志们一道,建立新的秘密交通联络点,在临县碛口镇组建中共临县工委,为开展吕梁山区工农武装斗争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春,王森同志接受上级党委指示,前往绥远河套地区开辟党的地下工作,组建中共临河县委,并担任第一任书记。在敌强我弱的恶劣环境中,多次遇险,王森同志将生命置之度外,坚持发动农民群众,发展党的组织,组建革命武装队伍,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恶势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至1935年,王森同志奉命在宁夏及甘肃兰州、武威等地开辟党的工作,组建宁夏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期间妻子被捕,他本人几乎被抓。从1936年到建国前夕,王森同志长期担任平津地下抗日小组组长,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带领战友们历尽艰险,出生入死,搜集了大量敌方情报,多次炸毁日军舰船、军火库,炸翻日军列车,英勇果敢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从事地下工作中,他当过驴贩子、种牛痘的医生、医院副院长、拉房钎的、摆地滩卖红果的、掌勺的大师傅、装卸工、三个工厂的总经理、黄河上的拉船的、店铺的掌柜、大街上拉洋车的、开煤车司机、三次假扮夫妻组成家庭等等。193951日,在炸翻鬼子的列车后,再次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403月方得出狱。

    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他率领同志们,提着脑袋,在腥风血雨中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在革命斗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从未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信念,两次入狱,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面对反动派的疯狂迫害,他机智勇敢,依靠群众,顽强斗争,像星星之火,走到那里,就把革命之火点燃到那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950年任国家贸易部对外贸易司亚洲处处长、中国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轻工业总公司首任经理。不久,又调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因对胡风反革命定罪下不了手,1956年调到北京文联当了专职作家,出版了六本书。1960年调到外交部,1961年春任驻丹麦特命全权大使。1964年回国,19651月任中科院651设计院党委书记,1970424日,见证了东方红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79年任国务院参事(正部级待遇),1987年离休。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长期关押,备受摧残,与他相依相伴的夫人惨遭迫害致死,他唯一的女儿因受牵连,下放到雁北劳动。尽管遭受如此残酷的打击,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平日粗茶淡饭,生活极为简朴,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临终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捐献给北京医院作病理解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捐给了母校——碛口中学。
      党和政府多次给予王森同志褒奖和表彰。19901996年,他先后三次被国务院办公厅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1626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王森同志1996200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83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红白两区革命工作者——郭洪涛

     

    约在明末清初,我族一支迁居过黄河西去约25公里的米脂县黑圪垯村定居,发展到190911月,出生了28世孙郭鸿恩。他1925年考入榆林中学,任学生会会长,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9月初,任共产党榆林特支书记,直属北方区委领导。同年冬,改组为榆林地委,任组织部长。1927年遭到通缉,避走太原,改名为郭惠卿,考入了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学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于是年冬天被捕,判刑七年。1931年春,在狱中与组织接上了头,成立了狱中党支部,郭鸿恩任书记。在狱中,争取看守人员,团结教育普通犯,发动绝食斗争,发展党员,加强政治学习,准备越狱暴动。1932年去了阎锡山的“反省院”,1933年春出狱,住了58个月监禁。

    出狱后,不改初心,193312月,在北平恢复了组织关系,又改名为孙耀祖,任陕北特委组织部长,回到了陕北。19341月,领导了木头峪战斗,接着又领导了店子沟战斗。19343月,成立了第五支队,在陕北建立了第四块苏区根据地。193478日,组建了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孙耀祖任政委,下辖一、二、五支队。到年底,将其中三块苏区14个县连成一块,成立了三个主力团和20个红军游击队。19348月,取得了战胜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到了1934年底,陕甘地区发展有两块根据地,一块是谢子长和孙耀祖(郭洪涛)领导的红27军开创的陕北根据地,一块是刘志丹和习仲勋领导的红26军开创的陕甘边根据地。

    19352月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统一陕北和陕甘边两个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郭洪涛任组织部长,后改任秘书长。19356月,在刘志丹等人的领导下(谢子长病重),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9月,中央代表团主持撤销西北工委,成立陕甘晋省委,朱理治兼任书记,孙耀祖任副书记。

    1935915日,红25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军、27军合并成立红15军团。19351018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这时陕北根据地(不包括陕甘边根据地)有40万人口,共产党员有2万余人,红军主力27军和各地游击队共8000余人。1935111日,由郭洪涛(陕甘晋省委)和程子华(15军团政委)二人到甘泉县下寺湾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当天见到了总书记张闻天,2日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汇报了陕北的工作和形势。3日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成员有王稼祥、林彪、程子华、徐海东、聂鸿钧和郭洪涛。

    随后中央由下寺湾驻到了瓦窑堡,中央又成立了陕北省委和陕甘边省委,郭洪涛(正式改名)任陕北省委书记,秘书长马文瑞。管辖子长、秀延、靖边、横山、米东、安塞、延安、延水、清涧、绥德、吴堡等县。陕北省委把为中央和红军筹集军粮和冬装,改善红军生活当作头等大事。同时负责扩大红军,三个月扩大了9600人。

    1936423日,红军东征中牺牲的刘志丹同志的遗体运回瓦窑堡安葬,周恩来、刘大嫂和郭洪涛执柩下葬,24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和博古致悼词,郭洪涛介绍了刘志丹生平。

    19369月,郭洪涛调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几次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会议。随后中央机关由志丹县迁到延安。19372月,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党委,郭洪涛任书记。193711月,日寇进犯柳林,妄图过河。党中央决定将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五县成立绥德警备区设防,陈奇涵任警备区司令员,郭洪涛兼政委,下设三个团。同时成立中共绥德特委,郭洪涛兼任书记。19383月,又调回延安。

    19385月,郭洪涛调任山东省任省委书记,率领段君毅、霍士廉等50名军事干部,与原来在山东的党员干部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工作。在这里,山东省委领导恢复和加强各级党群组织,整编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发展抗日统一战线,打击日寇和粉碎日寇的大扫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办干校、党校和《大众日报》,平反“湖西肃托”重大冤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3910月,奉命离开山东,准备参加中共七大,经过白区困难重重,路上走了一年,194010月才到达延安。结果七大推迟召开,七大代表集中到中央党校学习党的历史,并经历了延安整风,使郭洪涛的理论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

    1945423日,至611日,中共七大举行,郭洪涛是正式代表。同年9月,到东北工作,行程四个月到达东北梅河口,党分配郭洪涛任东满铁路管理局局长。同时成立护路军,司令员万毅,郭洪涛兼政委。19465月撤离长春,7月成立东北铁路总局,吕正操任局长,郭洪涛、陈大凡、马钧任副局长。9月新建牡丹江铁路管理局,陈大凡任局长,郭洪涛任政委。19472月,再回总局任副总局长,下设三个管理局。19485月,任新成立的吉林铁路管理局局长。

    19492月,调任铁道部平津铁路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325日,中央领导进京,北平刚解放不久,国民党特务甚多。为了安全起见,中央领导由西柏坡坐车来到高碑店,换乘平津铁路管理局的火车,由郭洪涛亲自率领,经过北京城区抵达清华园车站,又乘汽车前往香山。郭洪涛圆满完成了迎接党中央领导同志安全进入北平的重大光荣任务。19528月,到铁道部任副部长,1954年冬,任国务院第六办副主任,分管铁路工作。1956915日,党的八大召开,作为山西代表参加了会议。从19582月起,到1988年秋,一直在国家经委工作,长达三十年之久,一直任国家经委副主任。中途(1966——1976)遭批斗和改造十年,信念不改。1976年恢复国家经委副主任后,成为正部级领导。1982年参加党的十二大会议,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21222日,国务院成立山西能源基地办公室,郭洪涛任主任,办公室由国家计委、经委,四省区(山西、内蒙、河南、陕西)、六部(煤炭、冶金、化工、水电、铁道、交通)的负责人组成,直属国务院,由国家计委代管。1986年夏,改名为“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增加了宁夏自治区进来。能源办在他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19825月,成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任会长,199912月任名誉会长,期间为国家交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19921012日、1997912日、2002118日,分别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会议。他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建设组组长。

    郭洪涛是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开创人之一、改革开放国家能源基地规划者之一。

    在郭洪涛的带动下,我族又有郭洪德、郭文华、郭文荣、郭文焕、郭明远、郭洪波、郭洪浪、郭怀彭、郭怀智、郭洪英、郭相山、郭洪海、郭怀仁、郭洪绪、郭加宗、郭加义、郭子让、郭兴儿、郭加定、郭介文、郭洪华、郭洪道、郭洪章、郭洪成、郭文银、郭洪相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参加了革命,其中5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几点启示

         回忆在这些革命族人的光荣历程,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吕梁精神。从他们的革命经历中,我们将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的吕梁精神。郭锡兰在革命老区的工作中,自带衣物被褥、自己开荒劳动种地,借阎锡山批准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的合法组织掩护,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辛勤工作。在西藏工作30多年,没有休完一次假,一年到内地开两次会,会完即返藏,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很少过星期日。夜晚别人已入睡,他还在批阅文件报告,黎明别人才起床,他已拾粪返回。为了改变西藏的落后交通状况,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1964年——1965年,他两次从拉萨出发,北至甘肃柳园,东至昌都、察隅等地,行程八千里,往返3个月,实地调查研究青藏、川藏公路的干线位置。郭生秀更是风里来、雨里去,单人独马,千里跋涉,经常分文全无,靠出卖体力挣钱糊口,把身上仅有的手表变卖度日,靠好心人的施舍度过难关,受尽艰难困苦。郭洪涛从山东敌后根据地到延安,穿越白区,提心吊胆整整走了一年;从延安到东北,历尽艰辛走了四个月。没有艰苦奋斗的吕梁精神,将一事无成。要保持一种艰苦创业、勇于献身、昂扬向上的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去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二是要具备顾全大局的吕梁精神。郭锡兰由临南县县长调去晋绥一中当副校长,他愉快赴任;在西藏工作时,自己自留地种得蔬菜,全部交给大食堂。郭生秀两次被捕入狱,坚贞不屈,没有给敌人交待任何党的秘密。当领导、当大使、当作家、当参事,无论什么岗位,都能做出出色的成就。郭洪涛一次住牢五年八个月,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决不让党的事业再受损失。从党中央身边的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到敌后山东省党委书记、再到东满铁路管理局局长,都能愉愉快快地、热情饱满地工作。他们将个人的生命和得失置之度外,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一定要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具备甘于奉献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树立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崇高人生价值观。

    三是要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他们从不躺在昔日的功劳簿上停止不前,而是一如既往地奋勇前进,在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道路上战斗不止。他们求诸实际、亲自调查研究,不断适应新环境,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法,创造新成绩。我们要学习他们“英勇顽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和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继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气质,“敢当弄潮儿,敢为天下先”要以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敢于胜利的魄力不断开拓新局面。

     

     

                            

    参考文献

     

    《湫水文集》(湫水文集编审组1980

    《湫水留痕》(山西人民出版社,刘众民主编2011

    《我的回忆》(冯文耀著,临县史志办编印2005

    《戎马生涯六十春》(郝纯舟著2005

    《从吕梁到平津》(王森著,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印1995

    《优秀共产党员王森》(张建国主编2005

    《吕梁烽火》(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张福荣编著2010

    《郭洪涛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郭家塔《郭氏宗谱》(2007

    黑圪垯《郭氏宗谱》(2018)

    《临县志》(海潮出版社1993

     

    郭时键  男,1958年生,临县郭家塔村人。从事水利工作,2017年退休。编著的主要书籍有:《郭家塔村志》、《郭家塔郭氏宗谱》、《闲思暇想集》、《临县碑文大观》、《临县家谱与祠堂概览》、《跑遍临县》、《我爱临县山和水》、《临县地名志》等。

     

     

     


    上一页:浅析“汾孝战役”的军事价值及历史意义 下一页:遥寄离东县
    全部评论(0)